-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虚拟现实技术在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一项基于VR-IR模拟器的医学教育效果评估
《Japa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Effectiveness of a virtual reality-base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mulator for medical student educat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Japa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2.9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日本广岛大学团队创新开发VR-IR模拟器,解决传统介入放射学(IR)教学中实操机会不足的难题。研究对比99名医学生使用VR模拟器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发现VR组在造影剂用量(28.0 vs 40.0 mL,p<0.01)和技术评分(36 vs 31,p<0.01)上显著优化,为后疫情时代远程医学教育提供新范式。
日本广岛大学诊断放射学系的Hidenori Mitani团队敏锐捕捉到虚拟现实(VR)技术的教育潜力,开发出全球首个专门用于IR教学的VR-IR模拟器系统。这项创新研究发表在《Japa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上,通过严格的对照试验验证了VR技术在介入医学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VR的沉浸式体验与AR-IR模拟器(VIST? G5)的评估功能相结合,构建了从理论学习到虚拟训练再到实操评估的完整教学闭环。
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自主研发的VR-IR模拟器系统(含PC端、VR眼镜和控制器);2)基于增强现实(AR)的VIST? G5模拟器作为标准化评估平台;3)针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设计的10项技术评分体系(5分制Likert量表);4)量化评估造影剂用量、透视时间和皮肤峰值剂量等临床关键指标。
在"Results"部分,研究揭示了三个关键发现:首先,VR组学生在技术操作评分(36[34-44]分)上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31[29-32]分),特别是在导管操控(项目3)、靶血管定位(项目7)和栓塞技术(项目8)等核心环节表现突出。其次,VR训练使学生更精准掌握造影剂使用,用量减少30%(28.0 vs 40.0 mL),这直接反映了对血管解剖的深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操作时间(13.5 vs 14.3分钟)和辐射剂量(276 vs 303 mGy)无统计学差异,但VR组在所有安全指标上均呈现优化趋势。
"Discussion"部分深入分析了VR教学的独特优势:沉浸式环境使学生能反复练习高风险操作(如微导管超选),这种"试错学习"在真实临床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研究同时指出当前局限,包括触觉反馈缺失和5%的VR不适发生率。作者预见,随着5G和触觉技术的发展,这类模拟器不仅可用于教学,未来还可能应用于手术预演和远程指导。
这项研究为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其创新点在于:首次证实VR训练能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开发了可量化的IR操作评估体系;为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提供解决方案。正如通讯作者Yukiko Honda强调的,这种"无风险"训练模式尤其适合介入放射学这类高风险专科的早期教育,有望重塑医学生的专业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