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膀胱尿路上皮癌近期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Discover Oncology》:Review of recent molecular pathology of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2.8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的分子病理机制最新进展,涵盖突变谱(TP53/FGFR3/PIK3CA)、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ncRNA)、关键信号通路(PI3K/AKT/mTOR/Wnt/β-catenin)、免疫检查点(PD-L1/CTLA-4)及肿瘤微环境(TAMs/IL-6)等核心领域,为BUC的分子分型、精准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作为最常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类型,占所有膀胱癌病例的90%以上。其高复发率和死亡率特征促使研究者深入探索其分子病理机制,近年来在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肿瘤微环境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于mRNA表达谱,BUC可分为五大分子亚型:基底/鳞状细胞型(高表达KRT5/6/KRT14)、管腔型(FGFR3突变/GATA3阳性)、神经内分泌型(Syn/CD56+)、富间质型和浸润型。基底/鳞状细胞型与吸烟史和肌层浸润密切相关,预后较差;而管腔乳头状亚型对FGFR3靶向治疗敏感。分子分型不仅可预测疾病进展,还能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BUC存在特征性突变模式:TP53(34-35%病例)和RB1(36-37%)等抑癌基因失活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FGFR3(38-39%)和PIK3CA(41%)等原癌基因激活突变促进增殖;TERT启动子突变(40%)维持端粒活性。值得注意的是,ERBB2(HER2)过表达(42%)与肿瘤侵袭转移显著相关,而CDKN2A/PTEN/HRAS(43-45)突变组合呈现患者间异质性。这些突变谱为靶向药物开发(如FGFR3抑制剂)和液体活检标志物筛选奠定基础。
DNA甲基化异常在BUC发生中起关键作用:HOXA9/SOX17(48)甲基化可作为尿液早期诊断标志物;CDH1(50)和RASSF1A(51)甲基化导致细胞黏附功能丧失;MGMT(51)甲基化程度与肿瘤分期和不良预后正相关。非编码RNA网络调控同样重要:miR-21(55)过表达促进增殖转移,而miR-145(57)/miR-34a(58)低表达与侵袭性相关;lncRNA-TUG1(59)和SNHG7(60)通过竞争性内源RNA机制影响肿瘤进展。
PI3K/AKT/mTOR通路(63-65)异常激活通过抑制凋亡驱动肿瘤生长,其抑制剂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p53通路(66-67)失活导致DNA损伤修复缺陷,Wnt/β-catenin(68-71)通路激活促进EMT过程。MAPK/ERK(72)和Notch(73)通路则通过调控MYC(74-76)、E2F3(77-78)等转录因子影响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D3,80-81)表达,导致G1/S检查点失控。
肿瘤微环境中,FGF家族(89-90)通过旁分泌促进恶性进展,IL-6(93-94)激活STAT3通路诱导治疗抵抗。免疫检查点分子PD-L1(86)和CTLA-4(87)的过表达介导免疫逃逸,相关抑制剂(pembrolizumab/ipilimumab)显著改善晚期患者生存。最新研究发现FGFR3(91-92)可通过NEDD4泛素化降解PD-L1,为联合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分子病理研究的深入推动BUC诊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甲基化标志物(TWIST1/vimentin,52)实现无创筛查;FGFR3/MYC靶向药物(42/74)进入临床试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86-88)改写晚期治疗格局。未来需解决耐药机制(如TAMs介导的免疫抑制,95-96)和分子异质性挑战,通过多组学整合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