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温带山毛榉和云杉林冠层真菌群落的空间变异:海拔与叶片含水量驱动的生态格局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Landscape-scale variation in the canopy mycobiome in temperate beech and spruce forest stands explained by leaf water content and elevat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30日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6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森林冠层真菌群落(canopy mycobiome)驱动机制不清的科学问题,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科学和分子生态学技术,揭示了海拔梯度与叶片含水量(leaf water content)是塑造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山毛榉(Fagus sylvatica)和云杉(Picea abies)冠层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鉴定出41个真菌科作为生物指示物种,为森林健康监测提供了新型分子标记,其创新性在于首次在景观尺度上建立了冠层微生物组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对理解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具有重要价值。
森林冠层被称为"地球最后的生物前沿",这里栖息着大量未被认知的微生物群落。尽管科学家们对土壤和根际真菌已开展深入研究,但冠层这个独特生态位中的真菌世界仍笼罩着神秘面纱。冠层环境具有极端特性:剧烈的温度波动、强紫外线辐射和变化无常的水分条件,使得这里的微生物面临着严峻生存挑战。更引人关注的是,森林冠层承载着全球森林78%的生物量,其微生物群落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甚至可能影响宿主树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然而,当前科学界对哪些因素塑造冠层真菌群落结构仍知之甚少,这种认知缺口严重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理解。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荷兰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联合德国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选择欧洲温带森林的两种优势树种——山毛榉和挪威云杉作为研究对象,在景观尺度上探究了地理物理条件与宿主性状对冠层真菌群落的影响。这项开创性工作近期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上,为理解森林微生物地理格局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团队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差分GPS精确定位77个30×30米的样地(40个山毛榉和37个云杉样地),使用弹弓采集树冠叶片样本;利用LiDAR数据提取海拔、地形湿度指数(TWI)等地理变量;采用植物冠层分析仪(LI-COR LAI-2000)测定叶面积指数(LAI);通过UV-VIS和ICP/OES分别测定叶片叶绿素和磷含量;运用ITS高通量测序(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解析真菌群落结构,并通过QIIME 2和LULU算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统计模型采用PERMANOVA和差异丰度分析(ALDEX2包)探究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组的关联。
研究共获得4528个真菌ASV(扩增子序列变异体),归属于7个门、235个科。山毛榉冠层中Leotiomycetes类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云杉。宿主树种解释了42%的群落变异(PERMANOVA,F(1)=54.9,p<0.01),且山毛榉冠层的Shannon多样性显著高于云杉(χ2(1)=46.94,p<0.01),证实了树种特性对冠层微生物组的强筛选作用。
海拔是唯一显著影响两种树种冠层真菌群落的地理因子,但对山毛榉的影响更显著(解释12%变异 vs 云杉的8%)。有趣的是,山毛榉冠层真菌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F(4,34)=3.12,Adj.R2=0.18,p<0.05),而云杉无此趋势。差异丰度分析鉴定出26个海拔敏感真菌科,如山毛榉中的Taphrinaceae(外生菌根菌)和云杉中的Epibryaceae(苔藓寄生菌),显示不同真菌功能群对海拔的响应具有宿主特异性。
叶片含水量是影响冠层真菌群落的最重要宿主性状,分别解释山毛榉和云杉13%与8%的群落变异。在云杉中,较高含水量对应更高真菌多样性(F(4,30)=5.79,Adj.R2=0.36,p<0.01)。研究鉴定出15个与含水量相关的真菌科,包括山毛榉中正相关的Russulaceae(外生菌根菌)和负相关的Taphrinaceae(植物病原菌),提示干旱胁迫可能促进病原菌增殖。
叶绿素含量(云杉)和磷含量(山毛榉)分别解释4%和6%的群落变异,反映养分有效性对微生物组的调控作用。而叶面积指数(LAI)和地形因子(TWI、TPI)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冠层真菌群落对环境过滤的响应具有选择性。
这项研究首次在景观尺度上系统揭示了温带森林冠层真菌群落的驱动机制,建立了三项重要认知:首先,海拔通过改变微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间接调控真菌群落,且这种效应受宿主树种调节;其次,叶片含水量作为树木水分胁迫的敏感指标,能显著影响真菌组成,特别是促进干旱条件下的病原菌增殖;最后,鉴定出的41个指示真菌科(如Sclerotiniaceae、Teratosphaeriaceae)可作为森林健康的生物标记物。
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方法学上,开创性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环境DNA(eDNA)技术结合,为森林微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理论上,证实了"宿主-环境"双重过滤模型在冠层微生物组组装中的适用性;应用层面,为基于遥感技术和微生物标记的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理解冠层微生物组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将有助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潜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正如作者指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整合遥感数据与微生物组分析,实现更大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评估。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