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研发的漫漫征途中,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宛如一只 “拦路虎”。据了解,约 20% 已开发的药物因 DILI 问题被撤出市场,这不仅让大量的研发投入付诸东流,还可能延误疾病治疗,危害患者健康。而且,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中 DILI 相关结果差异显著,在药物研发早期预测其肝毒性迫在眉睫。
以往的预测手段各有缺陷。体外细胞模型中,肝源性细胞系如 HepG2、HepaRG 和 Huh 等虽在早期研发中有所应用,但与人体组织相比,其肝功能和药物代谢酶活性较低,难以反映药物在体内复杂的代谢效应;原代人肝细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PHHs)虽为评估药物代谢和毒性的金标准体外模型,却存在寿命短、供体差异大、成本高等问题。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后期用于评估肝毒性,然而由于 CYP 介导的药物代谢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无法精准模拟人体对药物的代谢反应,同时还面临伦理困境。
为攻克这些难题,韩国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他们旨在开发一种基于 HOs 和功能终点的方法,精准预测 DILI 。研究人员将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衍生的 HOs 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和 THP-1 巨噬细胞在基质胶穹顶中共培养,模拟人体肝脏的细胞和生理环境。
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处理 9 小时后,所有化合物均使 ROS 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两倍以上。不同化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不同,严重 DILI 组的部分化合物(如 KET、NEF 和 TZ)显著改变 ROS 水平。此外,GSSG 水平也因化合物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严重组尤为明显。通过雷达图分析发现,严重组化合物的相对多边形面积显著大于无 DILI 组和高 DILI 组,说明与 DILI 相关的药物与氧化应激有关,可基于氧化应激相关参数预测其毒性。
炎症细胞因子水平:12 种肝毒性化合物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L - 1β、IL - 6 和 IL - 10 水平均升高,其中 IMI、KET、NET 和 TZ 的作用尤为显著。严重 DILI 组的部分药物使 IL - 6 和 IL - 10 水平显著增加。雷达图显示,严重 DILI 组药物形成的多边形向 IL - 1β 和 IL - 10 倾斜,且其多边形面积显著大于无 DILI 组和轻度 DILI 组,表明分析这些炎症因子有助于识别可能导致严重 DILI 的药物。
肝功能标志物水平:在轻度和严重 DILI 组中,肝毒性化合物显著增加 ALT 活性,在严重 DILI 组中,部分化合物(如 AMIO、KET 和 NEF)显著增加 AST 活性。在白蛋白水平方面,无 DILI 组的化合物无显著影响,而轻度 DILI 组的 IMI 和严重 DILI 组的 AMIO、NEF 显著降低白蛋白水平。雷达图和多边形面积测量结果表明,肝毒性化合物显著改变肝功能标志物水平,可用于评估肝毒性。
肝毒性预测:研究人员绘制了肝毒性化合物对氧化应激、免疫相关因子和肝功能标志物影响的多边形图。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合物增加了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轻度和严重 DILI 组化合物的多边形面积比无 DILI 组大两倍以上,且严重 DILI 组化合物的多边形面积显著大于无 DILI 组和轻度 DILI 组,这与氧化应激、炎症和肝功能相关因子的结果一致,表明该多因素肝毒性预测方法具有预测肝毒性的潜力。
尽管存在这些不足,该共培养模型仍为炎症驱动的肝损伤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未来研究可通过纳入更多肝细胞类型、优化分化方案、延长实验时间以及结合直接酶活性检测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该模型,增强其可靠性和预测能力。此外,整合全球 DILI 登记处的数据与该模型,有望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和临床相关性。总之,这项研究为药物研发中肝毒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新药研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