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动机:自我效能与道德认同的关键纽带

《Scientific Reports》: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moral identity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为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与公共服务动机(PSM)的关系,研究人员对江西和湖南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志愿服务经历正向影响 PSM,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起部分及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为提升大学生 PSM 提供依据。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服务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保障民生福祉至关重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动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前景。目前,多数关于公共服务动机(PSM)的研究聚焦于西方背景下的公务员群体,却忽视了中国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在中国,每年有超千万大学生毕业,他们积极投身各类公共服务活动,其公共服务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对国家公共事业发展意义非凡。然而,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其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亟待解答。为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南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moral identity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理解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样本选取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江西和湖南省份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 1400 份问卷,最终获得 1344 份有效问卷。在测量工具方面,运用志愿服务经历量表、自我效能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分别从时间和频率维度衡量志愿服务经历,通过相应量表评估其他变量。统计分析时,借助 SPSS 26.0 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 Amos 24 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探究变量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通过 Harman’s 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中有 4 个特征值大于 1 的成分,第一个未旋转成分解释的方差为 37.72%,低于 40% 的阈值,表明该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 验证性因子分析:运用 Amos 24 软件对志愿服务经历、自我效能、道德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 4 个变量进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四因子基线模型的多项拟合指标良好,如(介于 3 和 5 之间),) ,) ,) ,) ,) ,(span data-custom-copy-text="\(SRMR 0.05\)") ,(span data-custom-copy-text="\(RMSEA 0.05\)"),表明所选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 可靠性分析:各变量的 Cronbach’s alpha 系数显示,志愿服务经历为 0.89,自我效能为 0.97,道德认同为 0.93,公共服务动机为 0.94,说明测量工具的信度良好。
  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展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分析表明志愿服务经历、自我效能、道德认同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5. 假设检验:根据 Baron 和 Kenny 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建议,对双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教育背景和政治身份等变量后,志愿服务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总效应为 0.30(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直接效应为 0.14(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同时,志愿服务经历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且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动机,自我效能对道德认同也有正向影响。引入两个中介变量后,志愿服务经历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显著影响依然存在,表明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在志愿服务经历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 Bootstrap 中介检验法进一步验证,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即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分别在志愿服务经历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二者还起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志愿服务经历通过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能力的信心,还能强化他们的道德自我概念,这两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至关重要。在讨论部分,研究强调了自我效能和道德认同在促进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方面,积极的志愿服务经历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进而增强其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形成自我效能与动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道德认同在志愿服务经历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起重要的 “桥梁” 作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通过培养道德认同,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动机。此外,研究还指出该研究结果需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制度框架下进行解读,儒家价值观以及相关制度如 “社会实践信用系统” 等,可能强化了道德认同在塑造公共服务动机中的中介作用。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丰富了公共服务动机的解释模型,为理解志愿服务如何提升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研究结果为高校、政策制定者和非政府组织(NGOs)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高校可结合志愿服务项目与反思性实践,强化学生的道德认同,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角色;政策制定者应改革社会实践信用系统,注重质量成果,并将公共服务动机评估纳入公务员招聘;非政府组织可根据参与者的技能匹配志愿服务岗位,定期宣传社会影响,提高公众参与度。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局限于特定地区和年龄段,数据为一次性收集,且存在自我报告偏差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从扩大样本范围、采用多时间点数据收集、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解。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