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ity imaging for left ventricular lipoma: new insights on surgical intervention
编辑推荐:
为明确心脏脂肪瘤的最佳治疗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研究人员开展了左心室脂肪瘤多模态成像及手术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多模态成像可精准诊断,对该罕见病例采取手术干预,为治疗策略提供新线索,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人体的心脏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 —— 心脏脂肪瘤。它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占比 8% - 12%,常常悄无声息,多数时候是在做其他检查时偶然被发现。目前的医学指南通常建议对这类肿瘤采取保守治疗。然而,实际情况却没这么简单。一方面,心脏脂肪瘤虽然是良性的,但它有可能会不断生长,进而压迫心脏的重要结构,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流出道梗阻、左心室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猝死;另一方面,传统的保守治疗建议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肿瘤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生长在关键部位的脂肪瘤。因此,如何更精准地诊断心脏脂肪瘤,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左心室脂肪瘤,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手术干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研究发现,多模态成像在左心室脂肪瘤的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能够准确地描绘肿瘤的特征,为手术围术期策略、动态监测和术后随访提供不可或缺的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上,为心脏脂肪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作为检测心脏肿块的一线成像方式,能够初步发现左心室的占位性病变。其次,对比增强超声心动图(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可实时评估心脏肿块内的血管分布和灌注模式,以此来鉴别肿块的良恶性。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18F -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CT)从不同角度对肿块进行成像,提供了更详细的软组织特征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如下:
- 病例发现:一名 32 岁男性在当地医院进行肾结石术前检查时,偶然发现左心室占位。其病史和体格检查均无明显异常,12 导联体表心电图也未发现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室不同位置有两个不规则高回声肿块。
- 多模态成像诊断:对比增强超声心动图显示肿块内无造影剂填充,肿块基底部造影剂有轻微增强,表明肿块与心肌边界不清;MRI 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均呈现出与脂肪相似的均匀信号;18F-FDG PET/CT 显示无明显代谢摄取。这些多模态成像结果综合证实了左心室脂肪瘤的诊断。
- 手术干预:考虑到肿块直径较大且侵犯重要解剖结构,为预防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中,通过主动脉小切口切除了大部分附着在室间隔和乳头肌上的软组织,但由于肿瘤与室间隔部分融合,无法完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了之前的检查结果,肿瘤为成熟脂肪组织,无恶性或浸润迹象。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如此大的累及几乎整个左心室腔和乳头肌且无并发症的心脏脂肪瘤十分罕见。虽然目前指南推荐对无症状的心脏脂肪瘤采取保守治疗,但这类脂肪瘤可能会随时间生长并引发严重并发症。该研究通过多模态成像对左心室脂肪瘤进行了全面评估,为手术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强调了积极干预对于预防晚期并发症和降低长期死亡率的重要性。同时,多模态成像技术在左心室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能够准确地鉴别肿瘤性质,还能为手术规划提供详细信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未来心脏脂肪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