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领域,辅助生殖技术(ART)为众多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新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异位妊娠(EP,胚胎在子宫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状态)问题却不容忽视。在发展中国家,EP 约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 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ART 中 EP 的发生率为 2.1 - 8.6%,远高于自然妊娠的 1 - 2%。当前虽存在 ART 不良结局预测模型,但因未纳入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主要特征为排卵异常、高雄激素血症和多囊卵巢形态)、体重指数(BMI)、胚胎冷冻解冻等与 ART 相关 EP 的风险因素,预测准确性受限。
为深入探究 ART 后 EP 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模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研究人员运用 R 和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通过 t 检验分析连续变量,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 EP 的影响,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
风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厚度(EMT)、异常 BMI、PCOS、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男性不育因素、移植胚胎数量、EP 病史与 EP 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EMT、PCOS、EP 病史、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和男性不育因素是与 EP 独立相关的因素。具体而言,PCOS 患者 ART 后 EP 风险增加两倍多(aOR=2.07,95%CI:1.27 - 3.36,P=0.004);冷冻胚胎移植相比新鲜胚胎移植,可显著降低 EP 风险(aOR=2.17,95%CI:1.62 - 2.91,span data-custom-copy-text="\(P 0.001\)"P<0.001);男性不育因素使 EP 风险增加 1.4 倍(aOR=1.39,95%CI:1.05 - 1.85,P=0.021);有 EP 病史的女性 EP 风险增加 1.4 倍(aOR=1.41,95%CI:1.01 - 1.97,P=0.046);EMT 每增加 1mm,EP 发生几率降低 15%(aOR=0.86,95%CI:0.77 - 0.93,span data-custom-copy-text="\(P 0.001\)"P<0.001),且当 EMT 小于 9.7mm 时,EP 风险显著增加(aOR=1.37,95%CI:1.03 - 1.82,P=0.03)。
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估:研究人员整合显著预后因素,构建了以列线图形式呈现的预测模型,将 ET 前的 EMT、PCOS、EP 病史、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设为自变量预测 EP 发生率,模型为 logit 。经训练集和验证集验证,AUC 值分别为 0.624 和 0.61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观测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相对稳定。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PCOS 是 ART 后 EP 的独立风险因素,尽管其与 EP 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 PCOS 患者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子宫内膜性激素受体失调等因素有关。冷冻胚胎移植可降低 EP 风险,但也存在生化妊娠和妊娠丢失率较高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较薄的 EMT 与较高的 EP 发生率相关,男性不育因素也与 EP 风险增加有关,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为临床 ART 周期准备阶段评估 EP 风险提供了新依据,有助于早期预测和识别 EP,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同时,研究也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 ART 后 EP 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对推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