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吻合部位结直肠癌:Duhamel术式远期致癌风险的个案警示与治疗策略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Colorectal cancer at the anastomotic site following childhood surgery for hirschsprung disease: a rare case report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4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德国研究团队报道一例54岁男性Duhamel术后吻合部位腺癌病例,通过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括约肌间切除(ISR)完成根治手术。该研究首次揭示Duhamel术式可能破坏直肠系膜筋膜平面,增加远期致癌风险,为先天性巨结肠(HD)术后监测提供重要循证依据,论文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在儿童外科领域,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D)作为新生儿肠梗阻的主要病因,其治疗始终面临功能保留与远期并发症的平衡难题。经典Duhamel术式通过保留直肠残端建立结肠直肠侧侧吻合,虽曾被认为可改善生活质量,但长期随访数据匮乏。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零星报道提示HD术后患者可能发生吻合部位恶性肿瘤,这究竟是疾病本身的遗传易感性所致,还是手术造成的解剖学改变埋下祸根?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团队在《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发表的个案研究,为这一临床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

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一例54岁Duhamel术后患者进行系统评估。通过增强CT排除远处转移,高分辨率MRI确认肿瘤局限于cT2N0期,结合结肠镜活检证实为中度分化腺癌(微卫星稳定型)。手术采用开放入路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联合括约肌间切除(ISR),重点解决两大技术难点:一是分离既往手术造成的盆腔粘连,二是在破坏的直肠系膜平面中辨识并保护自主神经。术后通过标准化病理评估和LARS评分量表进行功能随访。

研究结果部分,"背景"章节揭示HD传统术式解剖改变与致癌风险的潜在关联:Duhamel术式造成的直肠残端粪便淤积和超低位吻合,可能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病例展示"详细记录肿瘤特征:位于肛缘3cm的3.2cm肿物,MRI显示明亮T2高信号的骶前囊肿被整块切除。手术视频分析显示,原术式打开的直肠系膜平面显著增加TME难度。"讨论"部分提出创新观点:不同于Soave/Swenson术式,Duhamel特有的直肠结肠"夹心饼"解剖结构,既妨碍内镜监测又可能干扰肿瘤起源判断。

该研究得出三项重要结论:首先证实HD术后50年仍存致癌风险,提示需建立终身随访机制;其次阐明Duhamel术式特异性风险源于破坏的直肠系膜屏障功能;最后创建个体化治疗范式——对吻合部癌应按直肠癌处理原则行TME,但需特别关注神经保护和功能预后。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对HD远期并发症的认知,更为制定国际监测指南提供Level 4证据。正如作者Matthias Mehdorn强调的,这个案犹如"解剖学的时间胶囊",警示外科医生既要关注手术即时效果,更需考量患者数十年的生命质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