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病理性近视中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象限不对称性改变的临床意义研究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Quadrant asymmetry alteration of deep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degeneration in pathological myopia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1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损伤机制不明的问题,通过OCTA技术分析20例对照、42例单纯高度近视和20例病理性近视眼的SRCP/DRCP密度象限不对称性(QA),发现病理性近视组DRCP密度QA值显著增高(OR=2.000,P=0.035),且黄斑下象限DRCP密度降低最具预测价值,为早期筛查提供了新型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在近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今天,高度近视引发的病理性近视正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令人担忧的是,亚洲地区高度近视患者中约40.6%会进展为病理性近视,其典型特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形成和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尽管既往研究证实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与视力损伤相关,但关于黄斑区微血管网络是否存在象限特异性损伤模式仍属未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病理性近视中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RCP)的象限不对称性(QA)改变规律,为理解疾病进展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获取3×3 mm黄斑区扫描图像,运用自主研发的算法定量分析浅层(SRCP)和深层(DRCP)视网膜毛细血管丛密度。关键技术包括:基于轴向长度(AL)的Bennett公式放大校正、自动分割SRCP(内界膜至内丛状层下10μm)和DRCP(内丛状层下10μm至外丛状层下10μm)的算法开发,以及通过四象限密度极差计算QA值。研究队列包含严格匹配的20例对照(-1.0D≤SE≤+0.5D)、42例单纯高度近视(SE≤-6.0D或AL≥26.5mm)和20例符合META-PM标准的病理性近视患者。
研究结果部分,表1显示三组间AL、SE和BCVA存在显著梯度差异(P<0.001)。表2数据揭示病理性近视组SRCP和DRCP全域密度均显著降低,其中DRCP在各象限的降低更具普遍性(所有P≤0.033)。图2展示病理性近视组SRCP和DRCP的QA值(2.3±1.0和2.1±0.9)显著高于对照组(1.6±0.6和1.6±0.9,P=0.012/0.048)和单纯高度近视组(1.8±0.7和1.5±0.8,P=0.020/0.010)。表3的组间比较证实,QA值差异在病理性近视与其他两组对比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表4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DRCP的QA值与病理性近视显著相关(OR=2.000,P=0.035)。表5进一步发现黄斑下象限DRCP密度降低最具预测价值(OR=0.435,P=0.030)。
结论与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量化了病理性近视中视网膜微血管的象限不对称性改变特征。DRCP较SRCP表现出更强的象限特异性损伤模式,可能与后巩膜葡萄肿导致的区域性机械应力差异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斑下象限DRCP密度降低与疾病发生显著相关,这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影像学指标。研究创新性地将QA参数引入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评估,其优势在于消除了个体间变异干扰,能更敏感地反映局部微循环失衡。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病理性近视微血管损伤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针对性的视网膜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进一步阐明机械应力与微循环障碍的因果关系。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