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吲哚菁绿荧光在内镜经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系统性评价
《Acta Neurochirurgica》: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n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 a systematic review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Acta Neurochirurgica 1.9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评价了内镜整合吲哚菁绿荧光(E-ICG)技术在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作者团队通过PRISMA指南分析了15项研究(193例患者),揭示了ICG在区分肿瘤与正常垂体组织中的潜力,同时指出当前技术存在剂量不统一(5-25 mg/kg)、设备代际差异(第一代需切换近红外/白光模式)等局限性。文章特别强调第二代叠加成像内镜的临床优势,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该技术安全性(零过敏报告)与时效性(最佳显影窗口7-15分钟)的重要循证依据。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约占成人原发性脑肿瘤的17%,其临床异质性给手术全切除(GTR)带来挑战。尽管内镜经蝶手术(ETSS)已成为标准术式,但非功能性PitNET残留率仍达10-36%,功能性肿瘤内分泌缓解率仅50-90%。吲哚菁绿(ICG)作为近红外(NIR)荧光染料,通过显示垂体与肿瘤微血管差异,为实时组织鉴别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采用PRISMA框架检索四大数据库,筛选标准聚焦ICG在ETSS中区分PitNET与垂体的原始研究。最终纳入15篇文献(2012-2024年),涵盖264例患者,其中193例接受ICG辅助手术。数据分析重点关注ICG剂量(5 mg至25 mg/kg)、给药时机(术前24小时SWIG法或术中注射)、内镜类型(Karl Storz第一代与Visionsense叠加式)及荧光评估方法。
荧光模式差异:9项研究证实垂体组织荧光强度普遍高于肿瘤,符合其更丰富的血管网络特征。第二代叠加内镜(如Olympus CLV-S200-IR)显著提升手术视野,使肿瘤在15分钟后仍保持可识别荧光。
动态显影规律:Inoue团队发现垂体显影早于肿瘤(22-36秒 vs 55-59秒),Muto则报道15分钟后出现"荧光反转"现象——垂体持续显影而肿瘤信号衰减。
剂量优化:术中单次注射12.5 mg方案最常用,而SWIG法(5 mg/kg术前24小时给药)在Cho的研究中实现100%肿瘤显影,但需联合抗组胺预处理。
手术导航:ICG成功识别141例患者的肿瘤-垂体界面,尤其在血管密集区(如海绵窦)定位价值突出。Shahein报道2例失败案例(垂体癌和二次手术),提示肿瘤生物学特性影响显影效果。
安全性:全组零例ICG相关过敏反应,但5-20分钟的操作延长时间值得关注。Felbabic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ICG组与对照组在内分泌并发症(如暂时性尿崩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技术瓶颈:第一代内镜(直径5.8mm)需频繁切换光源,而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延缓了叠加式内镜在欧洲的普及。
当前证据主要来自小样本单中心研究,存在荧光评估标准不统一(6项采用ImageJ定量)、肿瘤亚型分析不足等缺陷。需要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ICG在侵袭性PitNET(如Knosp 3-4级)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索其与5-ALA荧光技术的协同效应。第二代内镜配合标准化给药方案(如12.5 mg联合动态显影监测),有望成为提升GTR率的关键辅助工具。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