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鞘氨醇(Sphingosine)靶向结核分枝杆菌膜结构:一种抗结核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Sphingosine kills Mycobacteria and suppresses mycobacterial lung infec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4.8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结核病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团队发现鞘氨醇(Sphingosine)能通过破坏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BCG)膜完整性,在体外、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及人支气管外植体中显著降低细菌负荷,为抗结核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该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这个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3%人口潜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而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现有抗生素治疗陷入困境。传统策略聚焦于开发新型抗生素或组合用药,但结核分枝杆菌独特的膜结构——富含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和心磷脂(cardiolipin)的"盔甲",使得多数药物难以穿透。更棘手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且能在巨噬细胞内潜伏,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治疗失败的"完美风暴"。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Yuqing Wu领衔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发表突破性研究,发现内源性鞘脂分子鞘氨醇(Sphingosine)能有效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实验体系(体外杀菌实验、小鼠肺部感染模型、人源组织外植体)证实,鞘氨醇通过破坏细菌膜结构发挥广谱抗分枝杆菌作用,为抗结核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①细菌膜通透性检测(TO-PRO-3 iodide和zombie violet染色);②透射电镜观察膜结构变化;③巨噬细胞感染模型(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和肺泡巨噬细胞);④小鼠BCG肺部感染模型的鞘氨醇雾化治疗;⑤人支气管和肺实质外植体感染实验(来自5例肺移植患者)。
鞘氨醇杀灭慢/快生长型分枝杆菌的体外证据
研究团队首先证实鞘氨醇对卡介苗(BCG)的剂量依赖性杀灭作用——5μM浓度即可减少50%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慢生长的Mtb标准株H37Rv,10μM鞘氨醇显著抑制生长,100μM可实现完全灭菌。值得注意的是,快生长的耻垢分枝杆菌(M. smegmatis)在20μM鞘氨醇处理10分钟即被杀死,提示鞘氨醇对不同生长速率的分枝杆菌均有效。溶剂对照辛基葡萄糖苷(OGP)反而促进细菌生长,排除了溶剂干扰。
鞘氨醇破坏分枝杆菌膜完整性的分子机制
通过膜通透性染料TO-PRO-3和zombie violet检测,发现鞘氨醇处理导致BCG和Mtb膜完整性迅速丧失。伴随ATP大量释放(处理后30分钟达峰值),透射电镜观察到特征性膜结构改变:10分钟出现膜"起泡"(blebbing)和"卷曲"(rolling),30分钟胞内电子致密物质丢失。这些发现与鞘氨醇通过质子化NH2基团结合心磷脂的已知机制相符,而分枝杆菌内膜富含心磷脂的特性解释了其敏感性。
鞘氨醇增强巨噬细胞杀菌能力
1μM鞘氨醇处理24小时不影响巨噬细胞活力,却使BCG感染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菌载量显著降低。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鞘氨醇组巨噬细胞内BCG-GFP荧光信号减少80%。原代肺泡巨噬细胞实验重复出相同趋势,证实鞘氨醇既能直接杀菌,又能增强宿主细胞清除能力。
鞘氨醇雾化治疗显著减轻肺部感染
在小鼠BCG肺部感染模型中,为期1周的鞘氨醇雾化治疗使肺组织菌载量下降10-50倍。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治疗组支气管炎性浸润(leukocyte infiltration)、上皮增生(epithelial hyperplasia)等指标显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500μM雾化浓度仍对呼吸道上皮无毒性,凸显其治疗安全性。
人源组织验证临床转化潜力
使用肺移植患者的支气管和肺实质外植体,发现1μM鞘氨醇处理使M. smegmatis感染率降低90%。单细胞水平的肺实质感染实验同样证实鞘氨醇的杀菌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证实鞘氨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伤作用,其独特之处在于:①靶向保守的心磷脂膜结构,不易诱发耐药;②双效机制(直接杀菌+增强宿主防御);③雾化给药的高靶向性。相比传统抗生素,内源性鞘氨醇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中即使高剂量(500μM)雾化也未观察到肺组织损伤。
讨论部分指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首先,分枝杆菌疏水性外膜可能限制鞘氨醇渗透,这解释了其所需浓度高于普通细菌;其次,电镜观察到的膜结构改变提示可能存在主动修复机制;最后,鞘氨醇对肉芽肿内休眠菌的效果仍需验证。作者建议未来研究应关注:①长期用药的耐药性发展;②与现有抗结核药物的协同效应;③在慢性感染模型中的疗效评估。
该研究为抗结核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利用宿主自身防御分子(host-directed therapy)对抗顽固性病原体。特别是在多药耐药结核(MDR-TB)形势严峻的当下,鞘氨醇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或将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随着后续临床前研究的推进,这项源于基础脂质生物学的研究,有望转化为对抗"白色瘟疫"的创新武器。
婵炴垶鎸搁鍫澝归崶顒€违濠电姴瀚惌搴ㄦ煠瀹曞洤浠滈柛鐐存尦閹藉倻鈧綆鍓氶銈夋偣閹扳晛濡虹紒銊у閹峰懎饪伴崘銊р偓濠氭煛鐎n偄濮堥柡宀€鍠庨埢鏃堝即閻樿櫕姣勯柣搴㈢⊕閸旀帡宕濋悢鐓幬ラ柨鐕傛嫹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