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利用生物聚合物基质研究生物事件
《Biophysical Reviews》:Studying biological events using biopolymeric matric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4.9
编辑推荐:
本文系统探讨了细胞外基质(ECM)在体外生物模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传统细胞板培养(cell plate-culturing)忽略ECM动态特性对代谢、膜流动性异质性(membrane fluidity heterogeneity)及蛋白滞留聚集(protein retention and aggregation)的影响。通过构建可控生物聚合物基质,揭示了ECM化学-物理-结构三要素如何协同调控病理/生理过程,为疾病模型优化提供新思路。
Abstract
传统体外生物学研究依赖简化模型(如水性培养基中的细胞板培养),但此类模型常忽略细胞外基质(ECM)的动态作用。ECM不仅是细胞支架,更是代谢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其结构复杂性、机械特性(刚度、粘弹性)及动态拓扑变化显著影响生物过程。本综述聚焦两类研究:ECM调控膜流动性异质性及蛋白滞留聚集的机制,通过精确设计的生物聚合物基质模拟ECM化学-物理-结构特性,揭示其在病理/生理中的核心功能。
ECM结构与功能的多维特性
ECM的组成因组织类型而异,从液态(血浆)到固态(骨骼)呈现连续力学梯度。其核心组分包括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糖胺聚糖(GAGs),这些分子通过动态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直接调控细胞行为。例如,肝组织中ECM的粘弹性(~100-1000 Pa)影响肝细胞极性,而脑组织软基质(~0.1-1 kPa)促进神经元突触重塑。
生物聚合物基质的构建策略
为模拟ECM,研究者采用天然(如藻酸盐、纤维蛋白)与合成(如聚乙二醇-PEG)聚合物,通过光交联或酶催化实现刚度(1-50 kPa)和孔隙率(5-200 μm)的精确控制。关键突破包括:
案例1:ECM与膜流动性异质性
在肿瘤模型中,高刚度基质(~20 kPa)通过整合素-FAK通路诱导癌细胞膜脂筏(lipid rafts)聚集,促进EGFR信号簇形成。相反,软基质(~1 kPa)中膜流动性增加50%,抑制转移相关蛋白(如MMP-2)的激活。
案例2:ECM介导的蛋白滞留与聚集
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中,含硫酸肝素(HS)的基质显著加速Aβ1-42纤维形成(缩短成核期72%),而弹性模量>5 kPa的基质通过机械应力促进tau蛋白磷酸化(p-tauS404水平升高3倍)。
展望
未来需开发多参数耦合的智能基质,例如整合电活性聚合物(如PPy)模拟神经ECM的电导特性,或引入酶响应性降解位点模拟基质重塑。此类工具将推动从退行性疾病到肿瘤微环境研究的范式革新。
婵炴垶鎸搁鍫澝归崶顒€违濠电姴瀚惌搴ㄦ煠瀹曞洤浠滈柛鐐存尦閹藉倻鈧綆鍓氶銈夋偣閹扳晛濡虹紒銊у閹峰懎饪伴崘銊р偓濠氭煛鐎n偄濮堥柡宀€鍠庨埢鏃堝即閻樿櫕姣勯柣搴㈢⊕閸旀帡宕濋悢鐓幬ラ柨鐕傛嫹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