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The impact of Coronavirus Nsp1 on host mRNA degradation is independent of its role in translation inhibition
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聚焦新冠病毒非结构蛋白 1(Nsp1),通过无细胞翻译系统,揭示其介导宿主 mRNA 降解独立于翻译抑制,且不同冠状病毒 Nsp1 作用机制有差异。该成果为理解病毒感染机制、开发靶向疗法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背景
在 β 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非结构蛋白 1(Nsp1)作为首个产生的病毒蛋白,在劫持宿主基因表达为病毒服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SARS-CoV-2 的 Nsp1 蛋白序列分为 N 端结构域(NTD,残基 1 - 128)、20 个氨基酸长的连接区(128 - 148)和 C 端结构域(CTD,148 - 180)。其 CTD 可结合 40S 核糖体亚基的 mRNA 进入通道,抑制宿主 mRNA 翻译,促进病毒蛋白的产生,这一策略在 β 冠状病毒中较为常见,如 MERS-CoV 和 Bat-Hp-CoV。
除了抑制细胞翻译,Nsp1 还能诱导宿主 mRNA 降解。在人类细胞中过表达 Nsp1 足以使大多数宿主 mRNA 靶向降解,感染 SARS-CoV-2 的细胞中,成熟的胞质细胞 mRNA 会以 Nsp1 依赖的方式加速降解,而病毒 mRNA 则不受影响。有研究表明,Nsp1 与核糖体的结合是宿主 mRNA 降解的必要条件,Nsp1 的 NTD 对诱导 mRNA 降解至关重要,它主要在 5′非翻译区(5′ UTR)和近端编码区诱导 mRNA 切割。
由于 Nsp1 在阻碍宿主早期免疫反应方面的作用,且其与人类蛋白缺乏同源性,已成为理想的药物靶点。此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潜在的 Nsp1 抑制剂,如孟鲁司特(montelukast)和氨磷汀(ametantrone),但它们对 Nsp1 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此外,探究翻译抑制和 mRNA 降解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 Nsp1 的功能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无细胞翻译系统,探究 Nsp1 介导的 mRNA 降解是否依赖于主动翻译,以及降解是否是翻译抑制的次生效应,从而明确翻译抑制和 mRNA 降解这两种活动能否分离,为理解 Nsp1 的功能机制和开发针对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实验设计
- 实验材料:选用 HeLa S3 细胞和 HEK293 Flp-In T-REx 细胞进行实验,这些细胞系经过支原体检测为阴性,并通过基因分型进行了鉴定。实验中使用了多种试剂和抗体,如重组 SARS-CoV-2 Nsp1 蛋白、孟鲁司特钠水合物、氨磷汀、兔抗 RPL4 抗体、兔抗 EDF1 抗体等,具体信息在关键资源表中详细列出。
- 实验方法
- 细胞培养与转染:HEK293 Flip-In 细胞在添加了 10% 胎牛血清和 100 单位 /ml 青霉素 - 链霉素的 DMEM 培养基中,于 37°C、5% CO2条件下培养,使用 Trypsin-EDTA PBS 进行细胞传代。转染实验中,将相应的质粒与 DNA Dogtor 转染试剂混合,在 Opti-MEM 培养基中孵育后加入细胞,过夜培养。
- 多聚核糖体分析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转染或处理后的细胞经裂解、离心后,将细胞裂解物加载到 15% - 50% 的蔗糖梯度溶液中进行超速离心,收集蔗糖梯度中的各组分,进行蛋白质沉淀、洗涤、变性后,通过 SDS-PAGE 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再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相应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
- 制备 HeLa 翻译活性裂解物:HeLa S3 细胞培养至一定密度后,经离心、洗涤,重悬于翻译活性缓冲液中,通过双离心法裂解细胞,再经离心去除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即裂解物),分装后冻存于 - 80°C。
- 重组蛋白制备:所有重组表达的 SARS-CoV-2、MERS-CoV 和 Bat-Hp-CoV 的 Nsp1 蛋白以及对照蛋白 Ecoli-Trx-SARS-CoV-2-Nsp1-CTD KH-AA,均按照之前描述的方法进行制备,制备后的蛋白经透析、浓度测定后用于后续实验。
- 体外翻译实验:将 HeLa S3 裂解物与鼠源 RNase 抑制剂混合,加入重组蛋白、mRNA 报告基因等进行体外翻译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监测蛋白质合成输出,通过 Northern blot 分析和 RT-qPCR 检测 mRNA 的稳定性。在评估潜在 Nsp1 抑制剂的实验中,将抑制剂与重组 SARS-CoV-2 Nsp1 WT 蛋白混合后加入翻译反应体系。
- 克隆、表达和纯化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含有病毒前导序列的 MS2 标记的 mRNA 报告基因为基础,通过 PCR 扩增、定点突变、In-Fusion HD 克隆等方法构建突变体报告质粒,经测序验证后进行后续实验。
- 体外转录报告荧光素酶 mRNA:用于体外转录的 DNA 质粒经线性化、纯化后,作为模板在含有多种转录相关酶和核苷酸的反应体系中进行转录,转录后添加 7 - 甲基鸟苷酸帽,再经纯化、定量后得到用于实验的 mRNA。
- 逆转录和 qPCR:从体外翻译反应中提取 RNA,经逆转录合成 cDNA,再以 cDNA 为模板,使用特定的引物对进行 qPCR 反应,通过监测荧光信号,计算 mRNA 的相对表达水平。
- Northern blot 分析:合成针对目标 RNA 的特异性探针,经标记、纯化后用于 Northern blot 实验。将体外翻译反应的 RNA 进行变性、电泳分离,转移到膜上,经交联、染色、预杂交后,与标记探针杂交,再经洗涤、曝光,使用 ImageJ 软件对杂交条带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
- Nsp1 促进 mRNA 降解独立于核糖体碰撞:在 HEK293T 细胞中表达 N 端 3×FLAG 标记的 SARS-CoV-2 野生型(WT)或不能结合核糖体的突变体 KH-AA Nsp1,通过多聚核糖体分析监测核糖体碰撞情况。结果显示,WT Nsp1 表达导致 80S 单核糖体峰增加,多聚核糖体信号减少,但无论是 WT 还是 KH-AA 突变体,EDF1 主要存在于游离组分和 40S 核糖体中,表明 Nsp1 依赖的宿主 mRNA 降解独立于一般的核糖体碰撞诱导的质量控制途径。
- Nsp1 与核糖体的结合是宿主 mRNA 降解的必要条件:利用基于人类的体外翻译系统,对带有非病毒 5′ UTR 的荧光素酶(RLuc)报告基因 mRNA 进行体外翻译实验。结果表明,WT Nsp1 抑制翻译并促进 mRNA 降解,而核糖体结合突变体 KH-AA 不能抑制翻译,也无法促进 mRNA 降解;RK-AA 突变体虽能部分抑制翻译,但不引起 mRNA 降解。此外,在翻译延伸抑制剂嘌呤霉素存在的情况下,WT Nsp1 仍能诱导 mRNA 降解,说明延伸不是 Nsp1 介导的 mRNA 降解的先决条件。
- Nsp1 介导非病毒 mRNA 5′端附近的降解:进行体外翻译时间进程实验,用 5′和 3′特异性探针检测报告基因 mRNA 的稳定性。结果显示,WT Nsp1 导致报告基因 mRNA 在 5′端出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降解,而 3′端信号相对稳定,表明 Nsp1 诱导的切割发生在转录本的 5′端附近。
- 即使翻译完全停止,Nsp1 仍促进 mRNA 降解:使用核糖体扫描抑制剂 rocaglamide 进行体外翻译实验,结果表明 WT Nsp1 在 rocaglamide 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导致报告基因 mRNA 降解,说明 Nsp1 可以在不进行扫描的情况下刺激降解。使用无帽 mRNA 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Nsp1 介导的降解不依赖于经典的起始和翻译延伸。
- MERS-CoV Nsp1 可独立于 mRNA 降解抑制 mRNA 翻译:对 MERS-CoV WT Nsp1 或不能结合 40S 的突变体 KY-AA 进行体外翻译实验,结果显示 WT MERS-CoV Nsp1 能强烈抑制翻译,但不会影响报告基因 mRNA 的稳定性,表明 MERS-CoV Nsp1 与 SARS-CoV-2 Nsp1 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
- 潜在 Nsp1 抑制剂的评估:用氨磷汀和孟鲁司特处理含有 Nsp1 的裂解物,通过荧光素酶检测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在测试的浓度下均不影响 Nsp1 抑制宿主细胞翻译的能力,说明寻找潜在的 Nsp1 抑制剂仍需进一步研究。
- Nsp1 对翻译抑制的物种特异性保护:构建含有不同 5′ UTR 的 RLuc 报告基因 mRNA,进行体外翻译实验。结果显示,SARS-CoV-2 Nsp1 能促进含有自身 WT 5′ UTR 的报告基因 mRNA 的翻译,而突变的 5′ UTR 则失去这种保护作用。不同冠状病毒的 Nsp1 主要保护含有相应 5′ UTR 的报告基因 mRNA,表明 Nsp1 可能与其基因组 5′ UTR 共同进化,以提供对病毒翻译的保护。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无细胞翻译系统,成功分离了 Nsp1 介导的翻译抑制和 mRNA 降解这两种活动。研究发现,SARS-CoV-2 Nsp1 依赖的 mRNA 降解不依赖于主动翻译,Nsp1 与核糖体的结合是刺激宿主 mRNA 降解的充分条件。MERS-CoV Nsp1 与 SARS-CoV-2 Nsp1 在介导宿主细胞基因表达抑制的机制上存在差异,前者抑制翻译但不导致 mRNA 降解。此外,之前提出的 Nsp1 抑制剂氨磷汀和孟鲁司特对 Nsp1 抑制翻译的能力没有影响。研究还观察到不同冠状病毒的 Nsp1 与 5′ UTR 之间可能存在共同进化,使得病毒 mRNA 能够逃避 Nsp1 的抑制作用。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主要依赖于无细胞翻译系统,可能无法完全重现细胞内环境的复杂性,例如 Nsp1 与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区室化的影响。虽然观察到 SARS-CoV-2 Nsp1 诱导的 mRNA 降解独立于核糖体碰撞,但不能排除在 Nsp1 存在的情况下,核糖体碰撞可能在低程度上发生并对宿主 mRNA 降解有微小贡献。此外,关于病毒 mRNA 受 Nsp1 保护的功能意义,在共感染场景或更广泛的冠状病毒范围内尚未进行测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 Nsp1 与宿主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在体内环境中 Nsp1 的功能,为开发针对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策略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