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的当下,疫苗相关的各种现象逐渐受到关注。淋巴结病(Lymphadenopathy)作为新冠疫苗已知的副作用之一,通常在接种后 60 天内会自行消退。然而,这一普遍认知却在实际临床中遭遇了挑战。在对癌症的诊断和随访过程里,持续存在的淋巴结病可能会混淆医生的判断,干扰对病情的准确评估。特别是在筛查乳腺癌时,异常的淋巴结可能会被误判为癌细胞转移的迹象,导致过度检查,不仅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来自加拿大多个医疗机构(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等)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新冠疫苗诱导的淋巴结病的研究。
研究人员报道了 1 例 59 岁中国女性的病例。该女性在进行常规乳房 X 光筛查时,发现左乳房下内侧象限有纤维腺密度区域和异常淋巴结,经活检确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而值得注意的是,7 个月前她曾因左锁骨上窝肿胀就医,且在肿胀出现前 7 天,她刚在左三角肌注射了第一剂辉瑞新冠疫苗。研究人员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如乳房 X 光、超声、磁共振成像 MRI 等)和病理活检,综合分析后排除其他病因,得出结论:该患者观察到的具有反应性组织学特征的左腋窝淋巴结肿大,很可能与新冠疫苗接种有关,而非乳腺导管原位癌或未检测到的浸润性癌症。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上,其意义重大。它提醒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新冠疫苗诱导的淋巴结病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避免其干扰癌症的诊断和后续治疗。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乳房 X 光筛查发现乳房的异常情况,利用超声进一步观察腋窝淋巴结形态;其次是活检技术,包括超声引导下的粗针活检用于确定乳房病变性质,以及对淋巴结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最后利用免疫表型分析技术,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辅助判断淋巴结病变类型。
在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新冠疫苗诱导的淋巴结病可能导致患者接受额外的诊断检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例中,超声显示异常的 II 级淋巴结而 I 级淋巴结正常,这一特征可作为判断淋巴结病与乳腺导管原位癌或未检测到的浸润性乳腺癌无关的线索。以往研究中,疫苗相关淋巴结病通常在接种后较短时间内消失,而本病例中淋巴结肿大持续 7 个月的情况极为罕见。这提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在解读检查结果时,应充分考虑新冠疫苗接种这一因素,避免误诊。同时,医生应持续收集患者的疫苗接种信息,为后续影像学检查的解读提供依据。这一研究为临床医生在面对类似病例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合理安排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