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cytogenetics of Lachnaia species reveals a novel telomeric motif (TTTGGn) in insects:打破常规的染色体端粒研究新发现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Comparative cytogenetics of Lachnaia species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reveals a novel telomeric motif (TTTGG) in insects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实验生物学方面,通过收集昆虫样本,对其睾丸进行处理来制备染色体标本;运用 C 带技术,揭示了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确定了 NORs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提取昆虫的基因组 DNA 进行测序,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如端粒重复识别管道(Telomeric Repeats Identification Pipeline,TRIP),分析端粒重复基序(telomeric repeat motifs,TRMs) 。
研究结果如下:
核型分析与 C 带研究:三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24 ,常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但性染色体形态存在差异。C 带显示,所有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区域都有明显的异染色质块,Y 染色体几乎完全为异染色质。
核仁组织区定位:在 L. hirta、L. tristigma 和 L. vicina 中,X 和 Y 染色体上都有 NORs。此外,L. vicina 的一对常染色体上也存在 NORs,这是在隐头叶甲亚科中首次发现的 NORs 分布模式。
端粒序列研究:使用传统的 (TTAGG)n 探针进行 FISH 检测,发现只有 L. hirta 部分染色体有杂交信号。通过基因组测序和 TRIP 分析,确定了 (TTTGG)n 为潜在的端粒重复基序。再次用 (TTTGG)n 探针进行 FISH 检测,在三个物种的染色体端粒区域都观察到了大量杂交信号,这表明在这些物种中,(TTTGG)n 可能已经取代了 (TTAGG)n 成为主要的端粒重复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