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德国森肯伯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Senckenberg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Research Centre)、歌德大学法兰克福分校(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以及拜罗伊特大学(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研究人员 Ichen Tsai 和 Marco Thines 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Mycological Progress》上,为我们深入了解 Araiospora 属以及 Rhipidiaceae 科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 A. spinosa 的无性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其个体常聚集形成白色脓疱,基细胞呈管状,长度和直径变化较大,壁厚在不同部位有所差异,且有时会出现收缩或肿胀。根状菌丝位于基细胞下端,分支不规则。初级分支从基细胞顶端或侧面伸出,呈管状且粗壮,长度和直径各异,分支基部常收缩且壁厚,有时内部通道会被物质堵塞。光滑游动孢子囊呈椭圆形,壁薄,单生、双生或聚集成簇,位于分支顶端或附近,其顶端常具突出的排放管,与分支连接处有明显收缩,收缩处形成的通道在孢子囊未成熟或充满内容物时开放,成熟排空后被堵塞。次生分支从初级分支产生光滑游动孢子囊的区域伸出,比初级分支短且细,顶端常形成另一簇光滑游动孢子囊。带刺游动孢子囊呈宽椭圆形,类似番茄形状,壁厚,与光滑游动孢子囊排列方式相似,但未在次生分支上发现。其表面的刺呈管状,向远端逐渐变细,分一或二环排列在顶端,上环的刺常直立,下环的刺向上或近乎直角伸出后弯曲向下。
分类学
基于带刺游动孢子囊的一致形态以及与以往记录的 A. spinosa 在结构尺寸上的显著重叠,结合分子证据,研究人员将此次发现的物种确定为 A. spinosa,并指定 FR - 0046171 为其新的后选模式标本,同时将 Nellymyces megaceros 与 A. spinosa 视为同义词。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 Araiospora 属的相关问题。关于属名的词源,虽有多种推测,但尚无定论。A. spinosa 和 A. pulchra 在形态和生殖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A. spinosa 适合代表 Araiospora 属,但未来若有 A. pulchra 的序列数据,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对于 Nellymyces 属,其模式种 N. megaceros 的所谓 “卵孢子” 实际上可能是寄生虫 Rozella rhipidii 的休眠体,因此 N. megaceros 应与 A. spinosa 同义,但由于缺乏分子数据,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从系统发育角度来看,分子证据对于确定 Araiospora 属的系统发育位置至关重要,它解决了许多传统分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对缺乏关键形态结构个体的准确鉴定。同时,研究发现 COX2 基因在 Rhipidium 属中可能受到选择压力影响,导致其在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出现异常,而串联基因座分析则更准确地确定了 Araiospora 属在 Rhipidiaceae 科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