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光伏和光化学等技术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载流子倍增(CM)过程存在效率瓶颈,其在光伏(PV)、光检测以及光化学反应等应用中,受限于热载流子冷却导致的能量损失,使得 CM 产率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比如在光伏领域,这直接影响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限制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在光化学反应中,多步还原 / 氧化反应需要大量的电子 - 空穴对(e-h 对),而低效率的 CM 难以满足需求。为了突破这些困境,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机制。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磁性杂质介导的倒置 CdSe/HgSe 量子点(QDs)中载流子倍增的研究。他们发现通过在 CdSe/HgSe 量子点中引入锰(Mn)杂质,可实现高效的自旋交换载流子倍增(SE-CM)过程。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提升光电器件性能和推动光化学反应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材料制备方面,采用扩散掺杂等程序制备了 Mn 掺杂的 CdSe/HgSe/ZnS 量子点;表征技术上,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元素分析(ICP-AES)等对量子点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利用光吸收光谱、稳态光致发光光谱(PL)和磁圆二色光谱(MCD)研究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借助飞秒瞬态吸收(TA)和光电流测量,检测 CM 并量化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