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otassium-sensitive loss of muscle force in the setting of reduced inward rectifier K+ current: Implications for Andersen–Tawil syndrome
【字体:
大中小
】
时间:2025年03月27日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4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构建了两种小鼠模型来模拟 ATS 患者骨骼肌受累的情况。一种是通过条件性敲除 Kcnj2 基因构建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另一种是利用 Ba2+急性阻断 Kir 通道构建的药理模型。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将含有 loxP 位点的 Kcnj2 基因小鼠与表达 Cre 重组酶的小鼠杂交,该 Cre 重组酶由骨骼肌特异性启动子驱动,从而实现骨骼肌中 Kir2.1 的条件性敲除(cKO)。对于药理模型,研究人员利用 Ba2+对 Kir 电流具有高度阻断作用的特性,通过在体外实验中使用不同浓度的 Ba2+处理肌肉,模拟 ATS 患者体内 Kir 电流降低的情况。
同时,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对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 Kir2.1 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电压钳技术测量离子电流,进行离体等长收缩实验评估肌肉收缩力,使用微电极穿刺技术测量静息膜电位(Vrest),并运用计算模拟方法构建肌肉纤维兴奋性模型,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 Kir 电流减少与钾离子敏感性肌无力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药理阻断两种小鼠模型,结合计算模拟方法,深入探究了 ATS 患者中 Kir 电流减少与钾离子敏感性肌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Kir 电流减少是导致钾离子敏感性肌无力的关键因素,且肌无力的表型与 Kir 电流降低的程度密切相关。当 Kir 电流中度降低(10 - 30% of WT)时,肌肉对高钾敏感,易出现肌无力;当 Kir 电流严重降低(<10% of WT)时,肌肉对高钾或低钾均敏感,都会出现肌无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