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动态、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揭秘生物膜阶段、ζ 电位变化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关键意义

《Microbiology Spectrum 3.7》:Staphylococcus biofilm dynam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sights into biofilm stages, zeta potential dynamics,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3.7

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聚焦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生物膜感染。通过构建体外实验,明确了生物膜 4 个生长阶段,测定 ζ 电位分析生物膜特性,还评估多种抗生素疗效。研究为生物膜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强调了考虑生物膜特性和优化抗生素浓度的重要性。

  ### 研究背景
生物膜可增强细菌致病性,引发多种严重感染,在慢性和复发性感染中占比高达 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作为主要的生物膜形成病原体,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列为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由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抗生素耐药生物膜,包含胞外 DNA(eDNA)、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增加了微生物根除的难度。
传统的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仅评估浮游细菌生长,无法反映生物膜的存在、强度和生长阶段,这给感染治疗带来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明确 MRSA 生物膜在体外的生长阶段时间范围,通过 ζ 电位测量深入了解各阶段发展特征,并探究不同抗生素对后期生物膜的影响,评估抗生素浓度增加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


  1. 细菌分离株:选取 115 株具有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葡萄球菌分离株,包括 23 种独特的 spa 类型,这些菌株来自罗德岛普罗维登斯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 10 年间收集的样本。同时选用野生型、强生物膜形成的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其等基因积累阴性突变株 M7 和强生物膜形成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35556)作为标准对照。
  2. 抗菌药物:实验使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达托霉素三种抗生素,由于在阳离子调节的 Mueller - Hinton 肉汤(CA - MHB)中的溶解度限制,最大测试浓度为 1,024 μg/mL。
  3. 药敏试验:采用 CA - MHB 培养基,添加特定浓度的镁和钙(达托霉素测试时使用更高浓度钙),按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测定 MIC,重复两次。
  4. 生物膜定量:运用改良的 Christensen 等人方法,将菌株从 - 80°C 储存的初始培养物中复苏,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上划线培养 18 - 24 h 后,制备成 5 - 6 log10 CFU/mL 的标准接种物,加入含特定成分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STSB),在 96 孔聚苯乙烯组织培养板中培养。经过孵育、去除浮游细菌、固定、染色、洗脱等步骤后,使用 BioTek 分光光度计在 570 nm 波长处测定光密度(OD570),以此量化生物膜产量。
  5. 生物膜阶段定义:生物膜第一阶段从 0 h 开始,以起始接种物代表典型感染生物负荷的浮游细胞,后续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确定其他阶段。
  6. ζ 电位测量:选取 11 株葡萄球菌分离株,在组织培养处理的平板中使用相同的 STSB 培养基培养形成第一和第四阶段生物膜,利用 Malvern Zetasizer Nano ZS 在无抗生素条件下测量 ζ 电位,通过 Smoluchowski 方程计算,每个样本重复测量 5 次。
  7. 残留生物膜和活力测定:使用刃天青和结晶紫染色技术,测定三种抗生素对预形成的第四阶段(24 h)生物膜的影响。生物膜培养 24 h 后,加入含系列稀释抗生素的 STSB 培养 24 h,之后进行活力和残留生物量检测,计算生物膜活力并确定基于荧光测定的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
  8. 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ANOVA)和事后 Tukey 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以分类生物膜生长阶段,并确定抗生素处理对生物膜的影响显著性。以 α = 0.05 作为显著性标准,根据预先定义的结晶紫 OD 值区分弱(OD <1.0)和强(OD> 2.0)生物膜形成菌。

研究结果


  1. 生物膜阶段定义:确定了生物膜发展的四个显著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从 0 h 到 6 h,为初始附着阶段;第二阶段从 6 h 到 16 h,此阶段生物膜稳定并开始形成 EPS 基质和微菌落;第三阶段从 16 h 到 24 h,是生物膜的成熟期;第四阶段从 24 h 开始,代表完全成熟的生物膜。
  2. ζ 电位:强生物膜形成菌在浮游状态和第四阶段生物膜之间的 ζ 电位平均差异大于弱生物膜形成菌。在所有时间点,弱生物膜形成菌的平均 ζ 电位显著更负。强生物膜形成菌的 ζ 电位随生物膜阶段进展呈更负的趋势,而弱生物膜形成菌则不同,其第四阶段生物膜比第一阶段后期带更多正电荷。
  3. 生物膜活力测定:万古霉素对弱生物膜形成菌的活力降低未达到 50% 或 75% 的阈值,对强生物膜形成菌部分菌株能实现至少 50% 的活力降低。左氧氟沙星仅在少数菌株中能使 50% 的细胞失去活力。达托霉素对所有菌株都能实现至少 50% 的非活力细胞,在较高浓度下(32 - 256 μg/mL,64 - 512× MIC)可使所有菌株的非活力细胞达到 75%。
  4. 残留生物膜测定:万古霉素处理后,部分菌株残留生物量显著降低,但在高浓度下又增加;左氧氟沙星对强生物膜形成菌的残留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对部分弱生物膜形成菌反而增加;达托霉素处理后,所有菌株残留生物量显著降低,但有一株弱生物膜形成菌在高浓度下出现轻微的生物膜附着增加。

讨论


本研究使用成本效益高的体外微量滴定板生物膜检测方法,确定了 MRSA 生物膜生长阶段的时间点,为其他研究人员运用该方法提供了参考。与以往研究相比,虽在阶段划分上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相符。

通过 ζ 电位测量发现,弱生物膜形成菌初始附着时负电荷更高,强生物膜形成菌初始负电荷较低且随时间增加,这表明 ζ 电位可能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

在抗生素疗效方面,达托霉素在降低生物膜活力和残留生物量上表现最佳,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效果相对较差。同时研究还发现,抗生素浓度与生物膜反应存在复杂关系,高浓度抗生素不一定能更好地消除生物膜,可能存在最佳治疗浓度窗口。

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微量滴定板生物膜检测无法实时连续监测,使用表皮葡萄球菌作为对照不能完全代表金黄色葡萄球菌,96 孔板实验可能存在营养和空间限制,且样本中弱生物膜形成菌占比较大等。

结论


研究利用 115 株独特的 MRSA 分离株,确定了生物膜生长的四个阶段。观察到弱、强生物膜形成菌在初始附着时 ζ 电位的差异趋势。达托霉素在根除第四阶段成熟生物膜方面效果显著,相比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能使所有测试菌株的活力降低≥75%,并显著减少残留生物膜。不过,对于高浓度抗生素导致第四阶段生物膜生物量增加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