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他们收集了大量不同病例的检查数据,涵盖了超声检查、内镜鼻窦手术术前规划、眩晕的神经耳科学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结构化报告与传统自由文本报告,评估了 SR 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在超声检查方面,SR 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以往,传统自由文本报告在评估颈部淋巴结、唾液腺疾病或头颈部癌症时,对病变的定位、范围和形态描述往往不够精确,这对于后续治疗规划极为不利。而 SR 凭借标准化的术语、规范的报告结构,有效提高了报告质量和完整性。研究发现,使用 SR 后,报告质量明显提升,不同评估者之间的一致性(即 Interrater-Reliability)也显著增强。在对医学生、不同年资医生的研究中,SR 都使得报告的完整性、术语使用准确性以及病变描述的精确性得到提高,而且报告可读性更好。同时,SR 还缩短了报告撰写时间,尤其是在培训早期引入 SR,节省的时间更为可观。
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中,术前准确评估和规划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基于 CT 的术前规划存在问题,耳鼻喉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对 CT 图像的关注点不同,年轻医生也难以判断哪些解剖结构需要重点关注和描述。研究人员通过让住院医生分别使用传统方式和 SR 对 CT 检查进行评估并制定手术计划,发现 SR 能让 CT 检查结果更完整,住院医生能更频繁地识别出相关病理变化和解剖特点,手术计划制定时间更短,医生满意度更高。这不仅降低了手术风险,还提高了医疗法律安全性,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可能性。
针对眩晕的诊断,SR 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眩晕症状成因复杂,准确诊断对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对 100 例连续患者进行研究,基于病史和神经耳科功能诊断原始数据创建 SR,并与临床常规报告对比,发现 SR 显著提高了病史、神经耳科和听力学功能诊断的完整性,提升了转诊医生的满意度,有助于优化诊断资源配置,促进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结构化报告(SR)在耳鼻喉科的多个领域,如头颈部超声检查、内镜鼻窦手术的跨学科规划、眩晕的跨学科神经耳科诊断中,都有着积极影响。它提升了报告质量和完整性,增强了不同评估者之间的一致性,提高了时间效率,促进了跨学科交流,让医生和患者都更加满意。不过,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有人认为 SR 模板可能过于僵化。但随着现代软件系统的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未来,多中心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究 SR 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评估其科学可评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将为耳鼻喉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