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欺凌如何影响寄宿中学生心理健康?归属感与心理韧性 “暗藏玄机”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The impact of school bully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board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chool belongingness and resilience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3.4

编辑推荐:

  为探究学校欺凌对寄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学校归属感、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研究人员对河北省 4 所寄宿中学的 1560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且欺凌与之相关,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欺凌就像一颗 “毒瘤”,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全球范围内,30 - 37.4% 的 12 - 18 岁青少年曾在学校遭受欺凌,中国大陆自我报告的欺凌受害率在 26.1 - 52.1% 之间。寄宿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家庭支持,在封闭环境中与同龄人相处时间长,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的青少年,不仅可能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头痛、胃痛等,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自我伤害等危险行为。然而,以往针对寄宿学生受欺凌影响的研究较少,其背后的潜在影响因素也尚不明确。
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中国医学科学院 &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学校欺凌对寄宿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并探究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北省 4 所寄宿中学(3 所初中和 1 所高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初中学生通过电子问卷、高中学生通过纸质问卷进行调查,最终获得了 1560 份有效问卷。研究使用了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Delaware Bullying Victimization Scale)、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 - CR)和 10 项 Connor - Davidson 心理韧性量表(CD - RISC - 10)等工具进行测量。数据分析则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 检验、方差分析(ANOVA)、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等方法。

研究结果


  1. 参与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研究样本包括 755 名男生(48.4%)和 805 名女生(51.6%),平均年龄为 15.9 ± 1.7 岁。各年级学生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82.4%),就读于公立学校(67.1%),学习成绩中等(55.1%),家庭经济状况中等(77.9%)。
  2. 学校欺凌和心理健康状况:33.8% 的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健康状况,其中 23.3% 为轻度异常,8.7% 为中度异常,1.3% 为重度异常,0.1% 为极重度异常。26.9% 的学生报告遭受过言语欺凌,10.1% 遭受过身体欺凌,15.4% 遭受过社交欺凌,且男生受欺凌的比例更高(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5\)")。遭受欺凌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显著更高(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3. 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学校欺凌和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学校欺凌和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学校欺凌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 。路径分析显示,学校欺凌正向显著预测心理健康问题(,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负向显著预测心理健康问题(;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部分中介了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占总效应的 35.7% 和 3.2%,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017(0.014 - 0.020)和 0.002(0.001 - 0.003) 。

研究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揭示了学校欺凌对中国河北省寄宿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学校归属感能显著降低欺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努力营造包容的校园环境,加强师生关系和同伴支持,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心理韧性虽中介作用相对较小,但同样不可忽视。不过,由于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措施应综合考虑个体、关系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仅探讨了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还有其他潜在中介因素有待研究;样本仅来自河北省,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限;研究使用观察变量的路径分析,未考虑测量误差;且仅依赖自我报告数据,可能存在社会期望和回忆偏差。

尽管存在不足,这项研究仍为预防和干预学校欺凌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设计、纳入更多潜在中介因素、扩大样本范围、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深入探究。学校应制定全面的反欺凌计划,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