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从肠道到肝脏:类器官作为下一代外源物质毒性评估平台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From gut to liver: organoids as platforms for next-generation toxicology assessment vehicles for xenobiotic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类器官(Organoids)技术在毒理学评估中的革命性应用,重点聚焦肠道和肝脏类器官模型。作者Sulaiman Mohammed Alnasser1*指出,传统2D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如啮齿类)因无法准确模拟人体反应而受限,而3D类器官通过保留器官特异性结构和功能(如CYP450代谢酶、肠屏障完整性),为外源物质(Xenobiotics)如环境毒素(PFAS、微塑料)和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平台。综述还探讨了类器官在个体化医疗和药物开发(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中的潜力,并指出当前局限性(如血管化缺失、批次差异)。推荐关注其提出的“类器官-芯片”(Organ-on-Chip)技术整合的未来方向。
类器官技术的崛起与挑战
传统毒性评估的局限
传统毒理学依赖2D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但两者均存在显著缺陷。2D培养中细胞失去立体结构,导致代谢酶(如CYP3A4)活性异常;动物模型则因物种差异(如啮齿类与人类肝脏CYP2C9 * 2突变敏感性不同)难以预测人体反应。类器官作为3D微器官,通过自我组装模拟肠道隐窝-绒毛结构或肝小叶功能,填补了这一空白。
构建与优化:从干细胞到功能模型
类器官来源包括胚胎干细胞(ESCs)、成体干细胞(A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肠道类器官需Matrigel基质结合Wnt3a/R-spondin-1等因子,而肝脏类器官依赖低硬度凝胶灌注培养以维持氨代谢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缺氧环境(5% O2)可增强肠干细胞分化,但当前多数肝类器官仍处于胎儿样状态,缺乏成熟CYP3A4活性。
代谢与毒性研究的突破性应用
肝脏类器官成功模拟了PFAS(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剂量依赖性毒性(EC50>650μM),并揭示微塑料与双酚A的协同肝损伤机制——通过上调ERα和脂代谢基因(CD36、CPT1A)。肠道模型则证明重金属(如镉/Cd)通过Notch通路破坏黏液分泌,而抗生素(如万古霉素)会损害新生儿肠上皮防御功能。
局限性: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鸿沟
当前类器官缺乏血管网络和免疫细胞互作,且批次间差异显著。例如,肠类器官的极性倒置(顶面朝内)需人工调整才能模拟真实吸收。此外,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TiO2)的毒性评估显示,静态培养可能低估其在流动系统中的屏障破坏效应。
未来:多器官整合与精准毒理学
“类器官-芯片”技术已实现肠-肝共培养,动态监测药物首过代谢。个体化类器官(如囊性纤维化患者来源)能预测CFTR调节剂疗效,而CRISPR编辑的CYP2C9 * 2突变模型可预警波生坦(Bosentan)诱发胆汁淤积风险。尽管面临标准化挑战,类器官市场预计以21.5%年增长率扩张,推动毒理学进入“人体模拟”新时代。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