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食草动物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食草动物究竟如何影响凋落物分解这一关键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一方面,食草动物可以通过改变凋落物质量、影响土壤小气候等多种方式作用于凋落物分解,但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变化的相对重要性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北极和亚北极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对分解率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来自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and Soil》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凋落物袋实验(litter bag study)这一关键技术方法,选取了阿拉斯加育空 - 库斯科维姆河(Yukon-Kuskokwim,Y-K)三角洲的沿海湿地作为研究地点。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收集了代表放牧和未放牧植被条件的两种凋落物类型,即高质量凋落物(类似放牧后的凋落物)和低质量衰老未放牧凋落物,并将它们分别放置在 “放牧草坪(grazing lawn)” 和未放牧的草甸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分解实验。同时,研究人员还监测了每个栖息地类型的非生物条件,包括土壤温度、紫外线辐射、穿透雨和土壤含水量。
凋落物营养成分和化学组成:碳(C)浓度受凋落物类型、收集周数和栖息地的交互影响。实验初期,衰老凋落物的 C 损失更多,而 9 周后绿色凋落物的 C 损失更多。氮(N)浓度受凋落物类型和收集周数的交互影响,绿色凋落物的 N 损失比例更大,衰老凋落物在某些时期 N 含量增加。C:N 比受凋落物类型和收集周数的交互影响,绿色凋落物的 C:N 比始终低于衰老凋落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剩余百分比受凋落物类型、栖息地和收集周数的三方交互影响,不同凋落物在不同阶段和栖息地的损失情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