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SV-1 的裂解感染过程中,部分病毒立即早期(IE)基因,如 ICP0、ICP4、ICP22 和 ICP27,会劫持宿主基因表达机制。这使得 RNA 聚合酶 II(Pol II)从宿主染色质转移到病毒基因组,进而导致宿主转录普遍关闭。其中,ICP4 在招募 Pol II 至病毒复制区起关键作用,而 ICP22 抑制宿主转录延伸,vhs 蛋白作为核酸酶切割病毒和宿主 mRNA,进一步加剧了宿主转录的关闭。
此外,HSV-1 还干扰宿主转录终止,引发转录通读,延伸至下游基因,产生看似转录诱导的现象。这种转录通读不仅阻碍新转录 mRNA 的翻译,还将 Pol II 转录导向下游基因间区域,加重宿主基因中 Pol II 的耗竭。研究发现,ICP27 可诱导转录通读,即使是 ICP27 基因缺失突变体感染,也会因病毒诱导的细胞应激反应产生一定程度的转录通读。与应激诱导的转录通读不同,HSV-1 诱导的转录通读会使基因下游染色质可及性大幅增加,形成下游开放染色质区域(dOCRs)。
此前研究主要关注基因下游的染色质可及性,本文进一步探究宿主基因启动子周围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研究表明,HSV-1 感染会使启动子处开放染色质区域向转录起始位点(TSS)下游扩展。同时,借鉴酵母中 Pol II 耗竭导致 + 1 核小体下游移位的研究,推测 HSV-1 感染时宿主基因中 Pol II 的耗竭可能引发类似现象,即 + 1 核小体移位。
启动子周围可及染色质区域的扩展与转录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基序发现和功能富集分析,以探究染色质可及性变化与潜在转录因子结合的关系。结果发现,除簇 13(模式 III)因富含 snRNA 基因而在 mRNA 剪接相关 GO 术语中富集外,其他簇未发现富集的基序和显著的 GO 术语。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 I 簇倾向于包含高比例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而模式 II 簇(如簇 7)显著富集反义转录本和双向启动子。通过计算双向启动子中正反义转录比例,证实模式 II 本质上是模式 I 在反义链上的体现。同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高表达基因和在 HSV-1 感染中转录减少更明显的中等表达基因,其启动子周围可及染色质扩展更显著,这与酵母中 Pol II 耗竭诱导 + 1 核小体下游移位、扩展启动子处可及染色质的现象相似。
ICP4 基因敲除减少,ICP22 和 ICP27 联合表达诱导可及染色质扩展:PAA 处理抑制 HSV-1 DNA 复制,限制病毒转录,减轻 Pol II 从宿主基因组的耗竭,显著降低启动子处可及染色质区域的扩展。同样,ICP4 基因敲除也减少了这种扩展,且 ICP4 结合位点在染色质可及性发生显著变化的基因启动子中更频繁出现,表明 ICP4 导致的 Pol II 从宿主基因组的耗竭有助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但在无病毒 DNA 复制时,仅 ICP4 活性不足以诱导完整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此外,单独表达 ICP27 可引起部分基因染色质可及性变化,ICP22 和 ICP27 联合表达效果更明显,说明两者联合可诱导启动子处染色质可及性适度扩展,但单个蛋白不足以诱导全部变化。在 ΔICP27 感染中,虽然病毒 DNA 复制缺失,但由于进入细胞的病毒基因组数量较多,仍可观察到染色质变化。
HSV-1 感染诱导 + 1 核小体下游移位:HSV-1 感染导致启动子处染色质可及性变化,暗示核小体无核小体区域扩展,可能涉及 + 1 或 - 1 核小体位置的改变。研究人员通过对非规范组蛋白变体 H2A.Z 进行 ChIPmentation 实验,发现 HSV-1 感染时,模式 I 和模式 I + II 簇基因的 TSS 下游 H2A.Z 相对增加,上游相对减少,反映出 + 1 核小体峰下游移位和扩展,以及 + 1 核小体峰相对于 - 1 核小体峰的相对增加;而模式 II 簇(如簇 7)则呈现相反趋势。重新分析 α - amanitin 处理的 HCT116 细胞的 H2A.Z ChIP-seq 数据发现,α - amanitin 处理导致 Pol II 从基因启动子耗竭,同样引起 + 1 核小体下游移位,且模式 II 簇基因的 - 1 核小体向上游移位,进一步证实了 HSV-1 感染时 Pol II 耗竭导致 + 1 核小体移位的结论。
转录分析表明,模式 I 与高表达基因相关,模式 II 与双向启动子的反义转录相关。通过 ChIPmentation 实验发现,HSV-1 感染导致模式 I 基因 + 1 核小体下游移位,模式 II 基因 - 1 核小体上游移位,这与酵母中 Pol II 降解导致 + 1 核小体移位的现象一致,且 α - amanitin 处理人细胞也有类似效果,说明 + 1 核小体移位是 Pol II 耗竭的普遍效应。
目前,HSV-1 感染时核小体定位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明确。虽然这种变化可能影响 Pol II 暂停位点的移位,或与组蛋白的动员有关,也可能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但也可能只是 Pol II 耗竭的结果,无进一步功能作用。不过,这一发现对 HSV-1 感染或其他导致 Pol II 从基因组耗竭的条件下的染色质结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研究者在分析染色质可及性变化时,需考虑 Pol II 耗竭的影响,避免错误解读。
ChIPmentation、文库制备和测序:培养 HFF 细胞,感染相应病毒后,在 8 小时进行固定、裂解和超声破碎,使染色质片段化。将细胞裂解物与抗 H2A.Z 抗体孵育,用 Protein A 磁珠捕获抗体结合的片段,依次洗涤后进行标签化反应。反应产物经洗脱、去交联、酶处理后,进行 DNA 纯化和文库制备,最后在 NextSeq 500 上进行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