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SARS-CoV-2谱系B.1.1.33与BQ.1.1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疫情不同阶段的时空传播比较研究
《Scientific Reports》:Comparative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SARS-CoV-2 lineages B.1.1.33 and BQ.1.1 Omicron variant across pandemic phas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Scientific Reports》推荐语:本研究针对巴西圣埃斯皮里图州在新冠大流行前奥密克戎(Pre-Omicron)与后奥密克戎(Post-Omicron)时期SARS-CoV-2谱系的传播差异展开。通过基因组监测和系统发育分析,揭示B.1.1.33谱系呈现区域性传播特征,而BQ.1.1谱系则展现快速全球化扩散模式。研究为理解病毒进化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凸显港口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的战略地位。
新冠病毒大流行如同一场全球性的"进化竞赛",病毒通过不断变异挑战着人类的防控体系。在这场竞赛中,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标志着疫情进入新阶段——其超强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特性彻底改变了流行病学格局。然而,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在不同防控政策背景下,病毒谱系的传播模式究竟如何演变?巴西圣埃斯皮里图州因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的理想"天然实验室"。这个人口密度低却拥有繁忙港口的地区,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暗示其可能扮演着病毒传播"枢纽"的特殊角色。
为揭示这一科学谜题,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开创性研究。他们采用时空比较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了Pre-Omicron时期(B.1.1.33谱系主导)和Post-Omicron时期(BQ.1.1谱系主导)的病毒传播特征。研究发现犹如一部"病毒进化纪录片":早期B.1.1.33谱系像地方性流行病般缓慢传播,而后期BQ.1.1谱系则展现出"全球化快车"式的扩散速度。这项研究不仅绘制了病毒传播的时空路线图,更揭示了社会行为与病毒进化的深刻互动。
研究团队运用三大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对215份临床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度>50%达86.5%),结合GISAID数据库的8,549条全球序列构建代表性数据集;其次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bootstrap/SH-aLRT(>96/90%)评估节点支持度;最后运用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推算最近共同祖先时间(tMRCA),使用宽松对数正态分子钟(relaxed log-normal molecular clock)和非参数合并模型(non-parametric coalescent models)重建传播链。
研究结果部分,"本地样本中SARS-CoV-2谱系的多样性和流行率"显示:Pre-Omicron期B.1.1.33占主导(52.9%),而Post-Omicron期BQ.1.1成为优势株(60.6%),且变异株多样性显著增加。流行病学数据与GISAID记录高度一致,验证了样本代表性。
"构建SARS-CoV-2系统发育分析综合数据集"部分发现:Pre-Omicron组88.2%样本来自巴西,Post-Omicron组国际样本占比显著提升(美国29.83%)。值得注意的是,圣埃斯皮里图州的测序率(8.8例/10万人口)远超圣保罗州(0.46例),凸显其主动监测优势。
"从局部聚集到全球传播的SARS-CoV-2进化"章节揭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re-Omicron期形成12个单系群,其中9个为圣埃斯皮里图州特有,反映区域性传播。贝叶斯分析表明Cluster 6(支持度1.00)的tMRCA为2020年8月中旬,病毒从该州向巴拉那、里约热内卢等州扩散。而Post-Omicron期的25个集群呈现"星状拓扑",Cluster 8包含86.6%国际样本,BQ.1.1谱系的tMRCA集中在2022年10-11月,与防控措施放松期吻合。
讨论部分强调: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巴西疫情两个关键阶段的传播模式差异。Pre-Omicron期受严格管控限制,呈现"慢传播-长分支"特征;Post-Omicron期则因国际旅行恢复和Omicron的高传播性,形成"短时间-广扩散"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商业枢纽的圣埃斯皮里图州在两种模式下均扮演关键角色——早期作为病毒扩散源,后期成为国际输入的前哨站。
该研究的公共卫生意义深远:首先证实防控措施强度与病毒传播速度的直接关联;其次揭示港口城市在疫情监测中的放大器效应;最后为疫苗策略提供关键证据——尽管BQ.1.1具有免疫逃逸能力,但疫苗接种仍显著降低重症率。这些发现为未来新发传染病应对提供了重要范式:必须建立兼顾病毒进化和区域特征的动态防控体系。正如研究者所言:"这场人类与病毒的博弈中,科学监测永远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
婵炴垶鎸搁鍫澝归崶顒€违濠电姴瀚惌搴ㄦ煠瀹曞洤浠滈柛鐐存尦閹藉倻鈧綆鍓氶銈夋偣閹扳晛濡虹紒銊у閹峰懎饪伴崘銊р偓濠氭煛鐎n偄濮堥柡宀€鍠庨埢鏃堝即閻樿櫕姣勯柣搴㈢⊕閸旀帡宕濋悢鐓幬ラ柨鐕傛嫹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