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exosomes circZNF609, circPUM1, IGF2 with ischemic stroke
编辑推荐:
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IS)病因机制,皖南医学院研究人员检测血浆外泌体 circZNF609、circPUM1 和 IGF2 表达,发现其低表达或为 IS 潜在风险及生物标志物。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大量人口因非传染性疾病离世,其中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而脑卒中则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发病率还在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不断上升。IS 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血管风险因素、遗传背景以及表观遗传机制的共同调控。当脑血管被阻塞,脑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如钙超载、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
CircRNAs(环形 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 RNA,具有独特的共价闭合环状结构,比线性 RNA 更稳定,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疾病和生理病理过程的调控。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直径在 30 - 200nm 之间,能携带多种生物分子,在细胞间通讯、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circRNAs 可以存在于外泌体中,然而,在脑卒中研究领域,外泌体中 circRNAs 的表达情况、生物学功能及作用形式大多还未被深入探索。
CircZNF609、circPUM1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在代谢调节、血管健康、神经保护和炎症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 IS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它们在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与 IS 的关系此前尚未见报道。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皖南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揭示血浆外泌体 circZNF609 、circPUM1 和 IGF2 表达对 IS 的影响,为 IS 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该研究发表在《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杂志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
样本采集 :从芜湖总医院和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招募了 145 例 IS 患者,同时选取 290 例无脑卒中病史、年龄(±3 岁)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者。
RNA 检测 :利用外泌体 RNA 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外泌体 RNA,通过逆转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 circZNF609、circPUM1 和 IGF2 mRNA 的表达水平,以甘油醛 - 3 - 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作为内参基因。
数据分析 :运用 SPSS 软件和 R 4.3.1 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Mann - Whitney U 检验、Logistic 回归模型以及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分析等。
研究结果如下:
外泌体鉴定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确定所提取的样本为外泌体,其平均粒径为 107.1nm,浓度为7.2 × 1 0 6 Particles/mL。
参与者特征 :IS 患者和对照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著差异,但 IS 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更高,高血压、糖尿病和饮酒史的比例也更高。
基因表达分析
circZNF609 :总体上,IS 组和对照组血浆外泌体 circZNF609 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在 < 65 岁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中,IS 组表达水平更低。RCS 分析显示,血浆外泌体 circZNF609 表达水平与 IS 发病风险存在非线性关联。多因素调整结果表明,与低表达组 Q1 相比,Q2 和 Q4 组疾病风险降低。
circPUM1 :IS 组和对照组血浆外泌体 circPUM1 表达水平总体无显著差异,但在血脂异常亚组中,IS 患者表达水平更低。RCS 分析未发现其与 IS 发病风险的非线性关联。
IGF2 :IS 患者血浆外泌体 IGF2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在 < 65 岁和非吸烟亚组中同样如此。RCS 分析未发现其与 IS 发病风险的非线性关联。多因素调整后,与低表达组 Q1 相比,高表达组 Q4 疾病风险降低。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发现血浆外泌体 circZNF609、circPUM1 和 IGF2 的低表达可能是 IS 的潜在风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这一发现为 IS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这些生物标志物,未来或许能开发出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实现对 IS 的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缺乏患者随访信息、无法确定基因表达与 IS 的因果关系等。后续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和纵向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在 I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总之,这项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为后续深入探究 IS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鎵撹祻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