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穿刺诱导腰椎间盘突出大鼠模型:精准定位与可控突出程度,为腰椎间盘突出研究带来新契机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A novel rat model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duced by puncture: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controllable degree of herniation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来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8

编辑推荐:

  为解决缺乏低成本、高收益腰椎间盘突出(LDH)动物模型问题,研究人员构建穿刺诱导大鼠模型,成功模拟多种类型 LDH,为研究提供平台。

  

腰椎间盘突出大鼠模型构建研究解读

在人体的脊柱结构中,腰椎间盘就像一个个 “缓冲垫”,默默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和日常活动带来的压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影响,腰椎间盘容易出现退变,其中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就是椎间盘退变的严重阶段。LDH 患者常常被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麻木和疼痛所困扰,不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针对 LDH 的研究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或大鼠尾椎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只能模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却无法展现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病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对于深入研究 LDH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杂志上。
研究人员的目标是构建一种精准定位且突出程度可控的大鼠 LDH 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他们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借助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获取大鼠 L5/6 椎间盘的解剖参数,以此确定穿刺针的规格。手术时,通过左侧卧位暴露大鼠 L5/6 椎间盘,巧妙地从腰大肌和竖脊肌间隙进入,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术后,利用行为学评估(如 Von Frey 机械痛测试、Basso, Beattie, Bresnahan 运动评分量表(BBB 评分))、影像学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组织学染色(苏木精 - 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番红 O / 固绿(Safranin-O/Fast Green,SF)染色)以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对模型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分析。
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像学评估:术后一周对大鼠进行 MRI 检查,T2 矢状面图像显示,与其他节段椎间盘相比,L5/6 椎间盘信号降低,表明出现退变。3mm 穿刺针仅导致椎间盘退变,5mm 穿刺针则可使椎间盘突出进入椎管。T2 轴位图像表明,不同穿刺角度会引发不同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平行于矢状方向穿刺可导致中央型突出,与矢状方向呈 20° 角穿刺会造成旁中央型突出。
  2. 行为学评估:通过 Von Frey 测试和 BBB 评分评估大鼠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在 Von Frey 测试中,对照组正常大鼠的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值稳定在 6 左右,而退变组和膨出组最初 PWTs 值较低但高于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组。随着时间推移,退变组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膨出组和两种突出组也逐渐恢复。BBB 评分结果与 Von Frey 测试相似,术后早期,退变和突出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随后退变组和膨出组逐渐恢复,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低于其他组,这意味着突出的髓核组织持续压迫脊髓。
  3. 组织学评估:H&E 染色和 SF 染色表明,与正常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相比,不同突出类型的椎间盘组织呈现典型病理变化。退变组纤维环紊乱,髓核组织明显退变,髓核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含量减少;膨出组后纤维环完整,椎间盘髓核组织向椎管突出,脊髓轻度受压;中央型突出组后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进入椎管,脊髓明显受压;侧方突出组髓核组织突入椎间孔,神经根受压。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髓核组织中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含量显著下降,而突出组织中蛋白聚糖表达增加,进一步证实突出组织来源于椎间盘。同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 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在退变椎间盘中央和突出椎间盘的突出部位表达升高,表明髓核组织发生炎症免疫反应。此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周围出现大量新生血管,血管内皮标记物 CD31 高表达。
研究结论表明,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包括椎间盘退变、膨出、中央型突出和旁中央型突出等不同类型的 LDH 大鼠模型。该模型在行为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面与人类 LDH 特征相符,为深入研究 LDH 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实验平台,且具有较低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手术操作对解剖结构熟悉度和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曲线;在脊柱前方穿刺椎间盘会导致前纤维环破裂,与人类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大鼠非直立行走,腰椎生物力学特性与人类不同,椎间盘压力负荷较小,可能是 LDH 大鼠感觉和运动障碍恢复较快的原因之一;研究仅在一个时间点分析了组织病理学变化,未对大鼠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特征进行长期连续观察。尽管如此,该研究仍为 LDH 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有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模型,推动 LDH 研究取得更多突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