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用于中风后神经恢复的补充疗法

《Discover Medicin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for stroke towards neurorecovery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来源:Discover Medicine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中风补充疗法,介绍了中风现状及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应用情况。详细阐述多种 CAM 疗法在中风康复中的作用,探讨其优势与局限,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引言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因,2019 年导致 655 万人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 11.6% 。同时,它也是全球第三大致残原因,在 2019 年造成 1.4323 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印度的中风病例数呈惊人增长,每年有 180 万例报告。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隐源性和影响脑干的中风等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占比最高,达 87%。高血压、环境颗粒物污染、体重指数(BMI)过高、高空腹血糖和吸烟等是引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时间就是大脑”,中风发生后,神经元会迅速受损。若大血管缺血性中风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每分钟可能会损失 190 万个神经元、138 亿个突触和 12 千米的轴突纤维。因此,早期干预对减少半暗带神经元损伤至关重要。
目前,中风的治疗具有挑战性,虽然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s)和机械取栓(MT)等 FDA 批准的治疗方法,但仍十分有限。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在中风患者及其家属中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医学被认为无害,且与文化紧密相连,同时传统疗法费用较高、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医学不满以及老年人的观念等因素也推动了 CAM 的使用。然而,CAM 的使用也面临一些障碍,如缺乏科学证据、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怀疑以及从业者的不卫生操作等。
CAM 在全球的使用情况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 CAM 疗法。在亚洲,传统中医(TCM)、阿育吠陀、针灸、草药疗法、拔罐和太极等较为常见;在欧洲,顺势疗法、整骨疗法、自然疗法和针灸等颇受欢迎;在北美,针灸、按摩疗法、脊椎按摩疗法、草药医学、芳香疗法和冥想等应用广泛;在非洲,传统治疗师会使用草药、正骨和精神治疗等方法;在拉丁美洲,传统墨西哥疗法、草药医学、按摩疗法和针灸等较为普遍。

方法

通过在 PubMed、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 和 Scopus 等标准在线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以 “补充疗法”“替代医学”“传统医学”“中风” 和 / 或 “不良反应” 等为主要关键词筛选英文研究的摘要和标题。本研究主要涵盖了包含最新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及综述文章,同时也考虑了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多种中风治疗策略。

AYUSH(阿育吠陀、瑜伽、乌纳尼、悉达和顺势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阿育吠陀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阿育吠陀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由三种基本体液(dosha)平衡维持,即瓦塔(Vata)、皮塔(Pita)和卡法(Kapha),合称为 “Tridoshas”。它还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是瓦塔失调的结果,在治疗中风导致的偏瘫时,会采用诸如油疗(snehan)、发汗(swedana)、泻下(virechana)和灌肠(vasti)等疗法,并使用如 Ekangavir Rasa、Kaishore Guggulu 等药物。
阿育吠陀对偏瘫(Pakshaghata)及其细分类型有详细分类和特定治疗方法。在《查拉卡本集》(Charak Samhita)和《苏什鲁塔本集》(Sushruta Samhita)中均有相关记载,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油疗、发汗、温和泻下、灌肠等多种疗法。油疗通常先让患者食用酥油、肌肉脂肪、油和骨髓,之后可食用牛奶、蔬菜汤和肉汤等。在适当油疗后,会进行热敷疗法,如 “nadi-sveda”“prastara-sveda”“sankarasveda” 等,旨在通过这些疗法使弯曲僵硬的肢体恢复正常结构。
有多项研究对阿育吠陀疗法进行了验证。一项类似指压疗法的 “adjunct marma” 疗法的试点研究表明,按摩疗法有一定益处;比较 Navarakizhi 和 pinda sweda 两种阿育吠陀肌肉滋养疗法的随机临床试验发现,接受 Navarakizhi 治疗的慢性中风偏瘫患者反应更好;还有研究发现阿育吠陀辅助治疗可改善中风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活动;一项观察性研究对比了传统阿育吠陀疗法和保守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AIS)的效果,发现两者在死亡率、非致命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功能残疾测量方面无显著差异,首次证明了传统阿育吠陀疗法与保守西医具有相似的安全性。不过,阿育吠陀疗法若制备不当,可能会因含有重金属和生物碱而导致黄疸、腹部不适、肝衰竭等不良事件。

瑜伽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瑜伽意味着 “结合”,是一种身心结合的练习方式,旨在促进身心健康。现代瑜伽包含八个组成部分,即禁制(Yama)、劝制(Niyama)、体式(Asanas)、呼吸控制法(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专注(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
虽然瑜伽存在一些如肌肉酸痛、受伤和疲劳等不良事件,但它也有许多对中风有益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瑜伽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帮助戒烟,下调炎症标志物,减轻压力和焦虑。一项针对男性中风幸存者的研究发现,瑜伽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生活质量,减少对跌倒的恐惧,提高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乌纳尼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乌纳尼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基于人体的四种元素(earth、air、water、fire)、四种体液(血液、痰、黄胆汁、黑胆汁)和四种气质(冷、干、湿、热)的平衡原理。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ilajbid-dawa)、生活方式调整(ilajbit-tadbeer)、饮食治疗(ilajbil-ghiza)和手术(jarahat)等。
在中风治疗方面,乌纳尼医学通过恢复体液平衡,使用单味或多味草药配方并结合饮食控制来进行治疗。例如,大蒜在乌纳尼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可降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其油剂(Roghan Seer)用于按摩治疗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银杏叶提取物因能改善运动功能,也成为乌纳尼配方的一部分;生姜则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降低血脂水平。多种单味药组合而成的复方药物,如 Majun Khadar,对缺血性神经元死亡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具有协同作用,能保护海马体神经化学变化和行为功能障碍。
多项临床研究验证了乌纳尼疗法的效果。在一些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使用乌纳尼配方药物并结合按摩、拔罐等疗法,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不过,某些乌纳尼配方,如 Habb-e-Shifa,可能会导致瞳孔扩张,进而引起视力障碍和畏光等不良反应。

顺势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顺势疗法由德国医生塞缪尔?哈内曼于 1796 年创立,其主要基于 “以毒攻毒” 的原则,即 “similia similibus curentur”,认为如果一种物质能在健康人身上引起疾病症状,那么它就能治疗另一个患者的类似症状。药物通过系列稀释和强力振荡来增强效力,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以减少不良反应。
在中风的临床前研究中,如 Arnica Montana 和 Crotalus horridus 等顺势疗法药物在大鼠中风模型中显示出改善脑缺血结局的潜力,可能具有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一项针对 50 名中风患者的开放标签试点研究发现,作为标准常规护理的辅助疗法,顺势疗法在治疗 6 个月后,76% 的患者恢复情况更好,且无患者症状恶化或出现新的梗死。然而,顺势疗法也存在一些如过敏反应、特应性皮炎、白细胞增多等不良事件。

其他补充疗法

太极(TC)

太极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运动,由 108 式动作组成,整套动作完成约需 30 分钟。研究表明,太极对中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能提高患者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增加上肢、下肢和整体的 Fugl-Meyer 评估得分,改善平衡能力。在中国,太极被广泛用于中风后的功能恢复。不同风格的太极,如孙式、杨式和陈式,都能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反应和增加平衡策略来调节神经功能和平衡生物力学。此外,长期练习太极还能对大脑白质产生有益影响,减轻中风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不过,练习太极也存在增加关节损伤、跌倒和肌肉骨骼劳损等风险。

针灸

针灸是将金属针插入人体特定穴位,然后通过加热或电流刺激来进行治疗的方法。在传统中医中,针灸对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针灸可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在治疗急性疼痛方面也有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穴位区域的三磷酸腺苷(ATP)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通道,调节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阿片类物质、内源性大麻素和食欲素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对于中风后常见的偏瘫,针灸在康复治疗中能有效改善其严重症状,如肌肉无力和肢体痉挛。临床研究还表明,针灸对中风后的平衡障碍、肌肉痉挛和肌肉力量的改善也有帮助,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发生和细胞增殖,增加脑血流量,具有抗凋亡作用,从而改善中风后受损的长时程增强(LTP)和记忆。例如,电针(EA)可增加海马体和脑室下区的神经母细胞数量,通过激活 Wnt/β -catenin 通路等机制促进神经祖细胞增殖。特定穴位如水沟、大椎、百会、足三里、合谷和曲池等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通过多种机制在这些穴位上发挥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减轻抑郁和焦虑情绪。但针灸也存在感染、血管损伤、出血、组织和神经损伤等风险,因此需要专业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环境。

中药(CHM)

中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益处。研究表明,使用中药作为辅助疗法可提高 2 型糖尿病合并中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许多中药,如银杏叶、天麻、熟地黄、三七等,对中风后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其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例如,丹参酮 IIA(TA)来源于丹参,可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细胞凋亡,降低氧化应激,其磺酸盐可减轻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诱导的自噬相关蛋白上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黄芩苷(BA)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能穿透血脑屏障,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 9)的活性,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出血转化,改善学习和记忆障碍;dl - 3 - 丁基苯酞(DLNBP)可促进神经发生、轴突生长、ATP 代谢和髓鞘再生,提高相关蛋白表达;天麻素(gas)能减少中风后的缺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和锌离子(Zn2+)诱导的细胞毒性,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促进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人参皂苷(GNS)可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节 PI3K/AKT/mTOR 通路,发挥血管生成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和抗凋亡等多种活性;川芎嗪(TMP)可减少中风后的梗死体积,改善行为和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发生和少突胶质细胞生成,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一种早期的康复方法,基于机械转导原理,通过将机械输入转化为生化信号来发挥作用。研究发现,按摩疗法可通过减少炎症和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带来临床益处,能促进肌肉顺应性,减少肌肉僵硬,增加肌肉血流量和温度。多种类型的按摩疗法,如瑞典按摩、中式按摩(推拿)、印度按摩(Dalk)和泰式按摩等,对中风幸存者的运动功能、痉挛、行为症状、疼痛、中风残疾和生活质量都有积极影响。
在众多按摩疗法中,推拿是治疗中风相关症状最常用的方法。推拿结合物理治疗和电针,对治疗肩手疼痛有效;与乌纳尼运动相结合,可改善单侧偏瘫或瘫痪中风患者的上肢功能、步行速度和步态;对老年中风患者进行 10 分钟的缓慢背部按摩(SSBM),持续 7 天,可显著减轻疼痛感知和焦虑;传统推拿结合现代康复疗法能有效减轻或消除上肢痉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不过,按摩疗法也可能会导致轻微神经损伤、瘀伤和血栓脱落等不良事件。

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是将精油用于治疗各种身心疾病的方法,精油可通过口服、外用、吸入、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其成分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如抑郁症、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症的慢性疼痛和痴呆症的行为障碍等,芳香疗法都有广泛应用。在中风康复中,芳香疗法结合穴位按压对减轻偏瘫肩痛和改善运动功能有临床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了芳香疗法在中风康复中的作用。例如,姜黄油在大鼠栓塞性中风模型中,单次腹腔注射可减少脑中性粒细胞浸润、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神经退行性变;薰衣草油可通过减少梗死面积和脑水肿,改善脑缺血后的功能结局;姜黄素可增强神经功能,减轻脑损伤,保护血脑屏障;佛手柑精油可防止兴奋性氨基酸输出和活性氧(ROS)生成,恢复谷氨酸转运体功能。虽然芳香疗法在中风康复的人体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存在过敏反应、呼吸道问题等不良事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规范其剂量和操作流程。

脊椎按摩疗法

脊椎按摩疗法主要通过各种手动操作治疗脊柱半脱位,重点关注脊髓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研究发现,单次脊椎按摩治疗能对中风患者产生积极影响,如使足底屈肌力量平均提高 64.2%,增加 N30 体感诱发电位(SEP)峰值幅度,表明早期感觉运动整合发生了变化。不过,这些变化的功能意义和持久性尚不清楚。
一项涉及 63 名中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长期的脊椎按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但在 8 周随访时,这种效果不再持续。此外,脊椎按摩疗法还能改善中风幸存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其应用的可靠性。该疗法可能会引发椎动脉夹层、颈部疼痛和椎间盘突出等风险。

艾灸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量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研究表明,艾灸作为中风康复的辅助疗法,对运动功能有一定益处。不同类型的艾灸技术,如悬灸、温针灸和间接灸等,都被用于治疗中风相关症状。温针灸可通过加速新陈代谢、扩张血管和降低神经兴奋性来缓解肌肉痉挛。
有研究正在评估一种新型 “梅花针温和艾灸” 装置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PS - SHS)患者上肢疼痛障碍和运动症状的可行性。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艾灸能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SD)也可能有效。然而,艾灸也存在过敏、感染、烧伤等不良事件,且其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有限,疗效还需进一步探索。

音乐辅助疗法(MST)

音乐辅助疗法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改善中风导致的身体、认知和情感障碍。利用实时听觉反馈,MST 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常用于治疗手部功能相关问题。研究表明,4 周的 MST 方案能提高中风患者的手部活动能力、流畅性和工作速度。为了训练精细和粗大运动能力,MST 会让患者演奏键盘或电子鼓,难度逐渐增加。临床研究发现,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4 周、每周 30 分钟的主动演奏,可改善中风患者上肢的运动参数,如速度、精度和平滑度。不过,对于慢性中风患者,可能需要增加 MST 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促进有效的运动恢复。

水蛭疗法

水蛭疗法是利用医用水蛭进行治疗的方法,已有数百年历史。医用水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凝、抗炎和止痛等特性,可改善受影响区域的血液流动,减少肿胀。水蛭唾液中含有神经生长因子,有助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促进神经可塑性。虽然其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分泌生长因子、增加血液流动、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有关。不过,水蛭唾液中含有水蛭素,是一种强效抗凝剂,可能会导致出血性休克、贫血等风险。

拔罐

拔罐疗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 1550 年。最初分为干罐和湿罐,后来分类更加细化。干罐是通过吸力将皮肤吸进罐内,不抽血;湿罐则是在皮肤被吸进罐内的同时保持血液流动。拔罐使用的罐子由玻璃、竹子或塑料等材料制成。
拔罐疗法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在中风治疗方面的证据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湿罐对中风康复有积极作用,如能改善手部功能、降低肌肉痉挛;与巴氯芬等药物相比,湿罐在控制肌肉张力方面效果更显著;在治疗偏瘫肩痛<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