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沉积物宛如一座微生物的 “大宝藏”,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菌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在沉积物系统里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以往对于真菌在红树林沉积物,尤其是深层沉积物中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跨域特征研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清真菌的真正 “面目”。为了深入了解真菌在沉积物不同深度的作用,解开红树林微生物生态的谜题,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耶鲁 - 新加坡国立学院(Yale-NUS Colleg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me》杂志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红树林微生物世界的新窗户。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来开展这项研究。首先,他们从新加坡的三个红树林地点采集了 10 个深度达 1 米的沉积物岩芯样本(sediment cores),在每个岩芯的 10 cm 深度间隔处收集样本。接着,利用基于扩增子的代谢条形码(amplicon-based metabarcoding)方法,针对原核生物的 16S rRNA 和真菌的 ITS 区域进行分析,全面表征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群落。同时,测量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构建共现网络(co-occurrence networks)以评估真菌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