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中性粒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先天免疫细胞,是抵御感染和维持体内平衡的重要防线,也是循环系统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浸润在肿瘤中的 TANs 参与肿瘤的起始、转移和免疫抑制过程。研究表明,TANs 可以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激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来抑制肿瘤发展,如通过 Fas 配体 / Fas 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头颈部癌进展早期转移到淋巴结激活 T 细胞启动抗肿瘤反应,还能激活树突状细胞和 T 细胞。然而,TANs 也能表达多种促进肿瘤生长和发展的信号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此外,TANs 与 TAMs 共培养可产生更高水平的抑瘤素 M 和 IL - 11,激活肝内胆管癌细胞(ICC)中的 STAT3 信号通路,增强 ICC 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在 NK 细胞缺失的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会转变为促肿瘤表型,上调 VEGF - A 的表达,促进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
树突状细胞(DCs):DCs 是人体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能够识别炎症和肿瘤中的危险信号,并将这些信号呈递给 T 淋巴细胞,调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从而控制肿瘤生长和发展。人类 DC 主要包含三个亚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骨髓样树突状细胞 CD141 和 CD1c,也称为经典 DCs(cDC1s、cDC2s)。pDCs 亚群可能处于未成熟阶段,在接收病毒信号后立即触发 T 细胞反应。cDC1s 和 cDC2s 亚群在体外激活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刺激 T 细胞。DCs 被认为是 TME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 T 细胞抗肿瘤反应。研究发现,CD4+ T 细胞和 CD8+ T 细胞与 cDC1s 的相互作用可促进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s)反应和 Th1 分化,进而转化为 T 细胞介导的肿瘤抑制。此外,cDC1s 还能将肿瘤抗原转运到肿瘤引流淋巴管中激活 T 细胞,产生趋化因子招募 T 细胞进入 TME,并分泌 IL - 12 刺激肿瘤浸润 T 细胞的能力。同时,DCs 与 NK 细胞在 TME 中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它们相互激活,促进抗肿瘤免疫。例如,DCs 分泌的 IL - 12 可使 NK 细胞产生 IFN - γ,激活 NK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而 NK 细胞在感染 24 小时后可将产生的 IFN - γ 传递给 DCs,维持 IL - 12 的产生。
髓源抑制细胞(MDSCs):MDSCs 来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HSCs)产生的异质性未成熟髓样细胞群体。根据表面标记的不同,MDSCs 主要分为粒细胞性 MDSC(G - MDSC),也称为多形核 MDSC(PMN - MDSC)和单核细胞性 MDSC(M - MDSC)。在 TME 中,多种因素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 CSF)、M - 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 CSF)、LPS、IL - 6、IFN - γ、VEGF 和前列腺素 E2(PGE2)等诱导 MDSCs 的分化。MDSCs 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MDSCs 通过与 T 细胞、巨噬细胞、NK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和 DC 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例如,M - MDSCs 可通过减少 T 细胞增殖、增强 IFN - γ 产生和降低 IL - 2 反应性影响早期 CD8+ T 细胞的激活,其产生的 NO 通过下调 T 细胞上的 CD44 和 CD162 损害 T 细胞的外渗和组织浸润。在肠道癌中,双皮质素样激酶 1 通过招募 MDSCs 促进 TME 中的免疫抑制。此外,MDSCs 产生的 IL - 10 可将辅助性 T 细胞分化为 Th2 表型,产生高水平的 IL - 4,促进 TAMs 的发展。除了抑制免疫细胞,MDSCs 还支持肿瘤血管生成,促进上皮 - 间质转化(EMT)。例如,MDSCs 分泌的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通过 ERK/P38/Src 信号通路促进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毛细血管样管的形成,MDSCs 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如 MMP - 9,可增加 VEGF 的生物利用度,促进肿瘤血管的生长和维持。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多功能且高度异质性的粒细胞,是 II 型免疫反应的主要成分,能分泌多种因子,如细胞毒性颗粒、脂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可与 TME 中的不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是多种肿瘤类型免疫景观的组成部分。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可促进 CD4+和 CD8+ T 细胞招募到 TME 中,其 GM - CSF - IRF5 信号轴可激活 T 细胞反应,促进抗肿瘤免疫。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通过激活 CD8+ T 细胞促进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反应,同时,嗜酸性粒细胞与产生 IL - 5 的 CD4+ T 细胞的协同作用可增强 ICB 反应。嗜碱性粒细胞由骨髓中的 HSCs 发育而来,能产生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如 VEGF、血管生成素和半胱氨酰白三烯 C4 等,还能表达 IL - 4、IL - 13、IFN - γ 等细胞因子以及 IL - 3、IL - 33、GM - CSF 的受体。由于嗜碱性粒细胞能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它们可能具有促肿瘤和抗肿瘤的双重作用。例如,嗜碱性粒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分泌 IL - 4,促进初始 CD4+ T 细胞分化为 Th2 表型,还可作为 APC 与 T 细胞相互作用驱动 Th2 细胞分化。研究还表明,肿瘤内嗜碱性粒细胞通过产生趋化因子 CCL3 和 CCL8 增强 T 细胞浸润,证实了嗜碱性粒细胞在肿瘤排斥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小鼠嗜碱性粒细胞可分泌 TNF - α 和组胺发挥抗肿瘤作用,释放的颗粒酶 B 对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