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凭借扩散屏障促进 CO2固定:解锁光合作用新奥秘

《BIOspektrum》:Diatomeen boosten CO2-Fixierung mit einer Diffusionsbarriere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来源:BIOspektrum

编辑推荐:

  为探究硅藻 CO2运输机制,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和英国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其类囊体结构,发现 PyShell 蛋白层作用,助力理解碳固定进化。

  

硅藻的 “碳固定密码”:从结构到功能的探索

在广袤的海洋中,硅藻虽身形微小,却承担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使命。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里的 “碳汇小能手”,每年通过自身的碳固定作用,为全球初级生产贡献了大约 15 - 20% 的力量。碳固定过程就像一场微观世界的 “魔法秀”,在硅藻的叶绿体中悄然上演。
以往人们认为,硅藻的叶绿体与陆地植物的相似,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二者在二氧化碳(CO2)从周围环境运输到碳固定关键酶这一环节的机制上,大相径庭。陆地植物的这一运输机制依赖淀粉聚合物层,而硅藻则依靠一种蛋白质网络。
在这个神秘的微观世界里,Pyrenoid(类核体)是核心舞台。它是叶绿体中大部分羧化酶 RuBisCO(核酮糖 - 1,5 - 二磷酸羧化酶 / 加氧酶)的 “栖息地”。为了让 RuBisCO 高效地催化碳固定反应,类核体内的 CO2浓度需要被主动提升。类核体被类囊体膜贯穿,类囊体膜借助转运蛋白将碳酸 “运送” 进来,碳酸再经碳酸酐酶转化为 CO2。CO2会在类核体的扩散屏障中停留,以便 RuBisCO 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如今陆地植物的叶绿体中,这种扩散屏障基于液 - 液相分离和淀粉包膜;但硅藻拥有独特的透镜状管状叶绿体,其被一层蛋白质层(PyShell)环绕。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蛋白质层的面纱,来自日本关西学院大学(Shimakawa G 等人)和英国约克大学(Nam O 等人)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pektrum》上,为我们了解硅藻的碳固定机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其中,共沉淀技术是他们手中的 “魔法棒”,借助它,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出多达 10 种能与 RuBisCO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之后,质谱技术登场,精确鉴定出这些蛋白质的 “身份”。冷冻电镜技术则让研究人员得以 “看清” 蛋白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 PyShell1 的多聚体结构。
研究结果令人惊喜。研究发现,有三种蛋白质(PyShell1、PyShell2 和 PyShell4)在类核体的形态和功能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敲除相应基因的菌株,需要更高浓度的 CO2才能弥补生长劣势,并且其类核体严重变形。冷冻电镜清晰地展示出 PyShell1 单体由交替排列的 β - 折叠片组成,这些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了交联螺旋结构。
进一步研究表明,PyShell 蛋白层不仅充当了 CO2的扩散屏障,还作为类囊体膜的结构锚点。它像一张精巧的网袋,包裹着 RuBisCO 凝聚物,赋予叶绿体独特的透镜状形态。不过,这三种 PyShell 蛋白对液 - 液相分离并没有影响。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叶绿体谱系在大气氧气浓度大幅上升之前就已形成,那时还没有高效运输 CO2的进化压力。所以,不同生物为了实现碳浓度调节,各自独立进化出了不同的适应机制。硅藻的 PyShell 就是一种独特的进化产物,它类似于被淀粉包裹的绿色叶绿体,但基于蛋白质的扩散屏障又使其与蓝藻中的羧酶体有相似之处。
这项研究意义非凡。它加深了人们对硅藻碳固定机制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微观世界里生命为适应环境所展现出的奇妙进化策略。研究成果也为后续探索哪种碳固定机制更为高效奠定了基础。或许在未来,随着对 PyShell 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重建这一机制,找到提高碳固定效率的新方法,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优化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生命科学的长河中,这一研究成果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探索微观生物奥秘的道路,激励着科研人员不断前行,去揭开更多生命的神秘面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