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IP)是 PND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占 36.8% - 57% 的病例。它是一种良性的乳头状肿物,由纤维血管核心连接到乳腺导管内壁,表面覆盖上皮和肌上皮细胞。IP 可分为单发或多发、中央型或外周型。中央型 IP 多发生于绝经前后女性,常与乳头溢液相关;外周型 IP 通常为多发,多见于年轻患者,且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更为密切。在影像学上,中央型 IP 在乳腺 X 线摄影中常难以显示,除非病灶较大或伴有钙化;在 US 上,可表现为导管内肿块、导管扩张、囊内肿块或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在 MRI 上,导管内病变在 T2 和 T1 加权成像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动态 T1 加权序列可见强化。对于 IP 的诊断,MRI 敏感性高于 CEM,尤其是对于小于 5mm 的病灶。经皮穿刺活检若发现良性乳头状瘤碎片,属于恶性潜能不确定的病变(B3 病变),因为 IP 可能与高级别恶性病变共存。伴有不典型增生(如不典型导管增生,ADH)的 IP 在切除后升级为导管原位癌(DCIS)或浸润性癌的概率显著高于无 atypia 的 IP(26.9% 对比 2.3%)。对于怀疑为乳头状病变的患者,真空辅助活检(VAB)因其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伴有 ADH 的 IP 应手术切除,而对于无 atypia 且经 VAB 完全切除的 IP,可进行影像学监测;对于体积过大或因解剖位置无法经皮切除的无 atypia 的 IP,则建议开放性切除。部分研究认为,对于影像学和病理学相符的良性乳头状瘤,积极监测可作为手术的替代方案,以避免过度治疗。
导管扩张症:导管扩张症是 PND 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占 5.5% - 33% 的病例。它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扩张,通常由导管周围炎症和纤维化引起。导管扩张症多对称累及乳晕下区域的导管,常见于 50 岁以上患者。在临床上,导管扩张症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晕下可触及肿块或乳头内陷。在乳腺 X 线摄影中,导管扩张症表现为向乳头汇聚的高密度管状或分支状结构,有时可见向乳头放射的棒状钙化;在 US 上,可表现为管状结构,内部回声因有无碎屑或感染而异,若怀疑存在导管内肿块,需进行组织学确认;在 MRI 上,导管扩张症通常表现为向乳头 - 乳晕复合体汇聚的管状结构,T2 加权成像呈高信号,T1 加权成像信号强度不一。当导管扩张症伴有炎症时,其强化模式可能类似 DCIS,需要注意鉴别。孤立性扩张导管较为罕见,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较低,若无症状且无其他可疑影像学特征,可考虑为良性,但需通过 US 进一步评估。
导管周围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PM)是一种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乳晕下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和脓肿形成,多发生于非哺乳期的绝经前女性。肥胖和初潮年龄晚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能与 PM 的复发有关。PM 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乳房疼痛、可触及肿块、乳头溢液、乳头内陷和乳腺脓肿等,严重时可导致乳腺导管瘘。在乳腺 X 线摄影中,PM 的表现无特异性,可从无明显异常到乳晕后局灶性不对称或乳晕皮肤增厚,有时可见棒状钙化;在 US 上,可表现为扩张的乳腺导管内有浓稠分泌物,导管周围彩色多普勒信号增强,也可呈现为不规则、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易与乳腺癌混淆;在 MRI 上,PM 表现为多种特征,包括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环状强化和不规则强化肿块。PM 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和脓肿引流,若治疗无效,则建议进行活检。由于 PM 的复发率较高(50%),对于复发患者,手术治疗可将复发率降低 28%。此外,乳腺导管内灌注皮质类固醇和抗菌药物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乳头腺瘤:乳头腺瘤是乳头浅表输乳管的良性腺体增生,常见于中年女性,常表现为乳头糜烂和溢液,易与佩吉特病混淆,因此需要通过皮肤穿刺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在乳腺 X 线摄影中,乳头腺瘤可能不易被发现,或表现为乳头内的浅表肿块或乳头 - 乳晕复合体局部增厚;在 US 上,通常表现为乳头内均匀的低回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可能伴有导管扩张。对于乳头腺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