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NMMI Reports》:Capivasertib treatment associated with hypermetabolism of the spleen
编辑推荐:
为探究卡帕赛替尼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相关病例,发现其可致脾脏高代谢,为影像解读提供参考。
卡帕赛替尼治疗相关脾脏高代谢现象的研究解读
在癌症治疗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型药物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卡帕赛替尼(Capivasertib)作为一种口服选择性 pan-AKT 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对于存在 PI3KCA、PTEN 或 AKT1 基因改变的患者,它成为了极具潜力的治疗选择。然而,如同许多新药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其潜在的副作用和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此前,虽然卡帕赛替尼在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等方面表现出色,但对于它在治疗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特殊现象,人们了解甚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卡帕赛替尼治疗的影响,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马林克罗德特放射学研究所(Mallinckrodt Institute of Radiology,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该研究发表在《EJNMMI Reports》上,研究人员通过对两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得出卡帕赛替尼治疗与脾脏高代谢存在关联的结论。这一发现对于医学影像解读有着重要意义,提醒放射科医生在分析接受卡帕赛替尼治疗患者的 [18F]-FDG PET/CT 扫描结果时,需要警惕脾脏高代谢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为 [18F]- 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技术,对接受卡帕赛替尼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检查。样本来自两位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的 PET/CT 影像,观察脾脏代谢情况。
研究结果主要围绕两个病例展开:
- 病例一:一位 69 岁女性,患有左乳浸润性癌(雌激素受体阳性 ER+、孕激素受体阳性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阴性 HER2-) ,经历过双侧乳房切除术、辅助胸部和腋窝放疗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且存在两个 PIK3CA 功能获得性突变。在接受卡帕赛替尼治疗三个月后,[18F]-FDG PET/CT 检查显示,脾脏出现高代谢活动,但没有脾肿大现象。实验室检测未发现血液学异常或其他可解释脾脏高代谢的原因。
- 病例二:一位 75 岁女性,患有左乳浸润性癌(ER+、PR 弱阳性、HER2-、PIK3CA 功能获得性突变、PTEN 截断突变、两个 TP53 错义突变),经过新辅助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治疗、左乳保乳手术、放疗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在接受卡帕赛替尼和氟维司群治疗三个月后,[18F]-FDG PET/CT 检查显示疾病进展,伴有纵隔、左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且代谢增高、肺炎,同时脾脏也出现高代谢活动但无脾肿大。该患者未出现血液学异常。随后患者更换为卡培他滨治疗,三个月后的 [18F]-FDG PET/CT 检查显示,停止使用卡帕赛替尼后,脾脏高代谢活动消失,治疗效果良好。
研究结论表明,这是首次有文献记录卡帕赛替尼治疗与脾脏高代谢相关的病例。虽然这种现象背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发现两位患者均未接受免疫治疗,也未出现骨髓摄取、脾肿大或血液学异常,这提示该现象不太可能与全身免疫激活有关。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为放射科医生解读 [18F]-FDG PET/CT 扫描结果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接受卡帕赛替尼治疗患者的病情。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卡帕赛替尼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副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优化癌症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