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白血病的世界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LL)就像一个 “捣蛋鬼”,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癌症类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使得儿童 ALL 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大幅提升,在高收入国家甚至超过了 90%。然而,这个 “捣蛋鬼” 带来的麻烦可不少。疾病本身以及化疗过程会引发一系列急性副作用,对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些副作用中,步行障碍问题尤为突出。在 ALL 诊断前,孩子们就可能因身体不适、发热、疲劳等症状,以及骨髓扩张或骨膜浸润导致的肌肉骨骼疼痛(特别是腿部疼痛),出现步行困难或拒绝行走的情况。而在确诊后,高强度的早期治疗阶段,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分解肌肉,导致近端肌肉无力;长春新碱则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损害孩子们的行走和平衡能力。不仅如此,治疗期间的不适症状还会导致孩子们营养状况不佳、身体活动减少,进而出现骨骼肌萎缩和肌肉力量下降。
家长们看着孩子在治疗期间失去行走能力,心里十分痛苦。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能重新正常走路,可由于目前对于 ALL 患者在诱导 / 巩固1治疗阶段步行障碍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潜在风险因素了解有限,医生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和指导,这无疑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阻碍。
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荷兰公主玛克西玛儿科肿瘤中心(Princess Máxima Center for Pediatric Oncology)的 Emma den Hartog、Marta Fiocco 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杂志上,为我们揭开了儿童 ALL 早期治疗阶段步行障碍的神秘面纱。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诊断时年龄是诱导 / 巩固1治疗期间步行障碍的风险因素,年龄每增加 1 岁,风险降低 9.9%。地标分析表明,诊断时年龄、从诊断到诱导结束时体重身高 Z 评分的变化以及到地标点(诱导结束)的临床住院总时长也是巩固1治疗期间步行障碍的风险因素。年龄每增加 1 岁,风险降低 10.2%;体重身高 Z 评分每增加 1 个单位,风险降低 42.3%;临床住院每增加 1 天,风险增加 7.6%。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发现治疗方案(泼尼松与地塞米松)是步行障碍的风险因素。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儿童 ALL 患者在诱导 / 巩固1治疗阶段步行障碍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潜在风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医生应告知患者和家长,超过四分之一的儿童 ALL 患者在早期治疗阶段可能会出现步行障碍,但最终都能恢复行走能力。同时,鉴于年龄较小、体重下降和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风险较高,未来可以开展前瞻性研究,测量肌肉质量的变化,并探索早期物理治疗和营养干预的潜力,以预防长期步行障碍或促进其恢复。在临床实践中,也应考虑在住院期间实施物理治疗。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儿童 ALL 患者的步行障碍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信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儿童 ALL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让孩子们早日恢复健康,重新快乐地奔跑、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