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机制:探寻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新路径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Computational insights into host–pathogen protein interactions: unveiling penaeid shrimp and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terplay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5日
来源: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3
编辑推荐:
为解决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防控难题,研究人员开展宿主 - 病原体互作研究,揭示互作机制,为防控研究奠基。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一直是对虾养殖系统中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对 penaeid 虾类。由于缺乏针对 WSSV 的有效控制措施,这种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in silico approach)研究宿主 - 病原体互作(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HPI),探索 WSSV 的感染机制及其对虾类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感染和疾病进展过程。该研究聚焦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印度对虾(Penaeus indicus)这五种对虾,研究它们与 WSSV 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采用基于直系同源性(orthology-based )和结构域驱动(domain-driven)的分析方法,揭示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s)。结果发现,这些联合策略能有效检测发病机制中的共同分子机制,揭示对病毒毒力和宿主反应至关重要的复杂 PPI 网络。WSSV 中大多数相互作用蛋白是参与 DNA 复制和增殖的即刻早期蛋白,对泛素化、转录调控和核苷酸代谢至关重要。不同种类的对虾中有大量宿主蛋白与 WSSV 相互作用(2360 - 11704 个相互作用),其中中国对虾(11704 个)和日本对虾(11458 个)的相互作用数量最多,这表明它们可能更易感染或对病毒的反应更强。宿主枢纽蛋白在信号传导、细胞过程和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在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间相互作用,凸显了其在 WSSV 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这项研究为宿主 - 病原体互作提供了重要见解,为未来旨在改善对虾养殖中 WSSV 防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