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Deep plowing enhanced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and soil quality in dryland wheat field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为探究旱地耕作土壤生物关系,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发现深耕增强土壤微生态稳定性,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耕作有指导意义。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旱地农业区,这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种植面积广大。在冬小麦的夏季休耕期,深耕(Deep Plowing,DT)和深松(Subsoiling,SS)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区保持土壤水分的主要方法。土壤线虫作为土壤生态健康的生物指标,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旱地耕作土壤微食物网中土壤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了解有限。
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为期 5 年的实验,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在深耕、深松和免耕(No Tillage,NT)这三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线虫、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性质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线虫主要分布在 0 - 20 厘米的土壤层。在小麦生长期间,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Pp)占主导地位;而在非小麦生长期间,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e Nematodes,Ba)则占据优势。
深耕处理下,线虫群落的植物寄生指数(Plant Parasite Index,PPI)最低,成熟度指数(Maturity Index,MI)和结构指数(Structure Index,SI)最高,这表明深耕增强了土壤微生态的稳定性。而且,深耕处理的土壤综合质量最高,其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含量、NH4 + -N、NO3 - -N 水平、微生物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都显著更高,土壤容重较低。
深松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线虫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最为复杂,各类土壤生物之间的协作程度也最高。此外,细菌、真菌和土壤性质都对土壤线虫有着积极影响,其中土壤性质的影响最为显著(P < 0.001),尤其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占主导地位的线虫和细菌属呈正相关。
总的来说,深耕通过改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量,显著优化了土壤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了土壤微食物网,是黄土高原旱地麦田有效的耕作方式。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