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质配方对牡丹生长特性的影响:所有基质配方中牡丹的成活率均为 100%。在植株高度方面,基质 I 表现最佳,平均高度达 47.63 cm,而基质 E 最低,仅 37.67 cm。基质 G 的花径最大,为 11.90 cm。新梢长度上,基质 I 表现最优,平均长度为 21.40 cm。在叶片数量和大小上,基质 I 优势明显,平均每株有 353.00 片叶,平均叶宽 6.15 cm,平均叶长 6.97 cm,均居所有基质之首。
不同基质配方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基质配方对牡丹光合特性影响显著。基质 D 的净光合速率(Pn)最高,其较高的总孔隙度、适宜的 pH 值和较低的容重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有利环境。基质 D 和 A 的气孔导度(Gs)显著高于其他基质,有利于气体交换,增强光合速率,而基质 E 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低。基质 A 和 D 的胞间 CO2浓度(Ci)较高,表明其 CO2利用效率高,光合作用活跃。基质 D 和 I 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高,能有效维持 PSII 光系统活性,提高光能转换效率,增强光合效率。
基质栽培性能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 4 个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7.642%。综合得分显示,在新型农林废弃物复合基质中,基质 I 得分最高,为 1.403,而传统基质 A 得分最低,为 - 1.520,新型农林废弃物复合基质中的基质 E 得分也较低,为 - 1.140。这表明基质 I 在促进牡丹生长发育方面优势明显,而基质 A 表现最差,基质 E 效果也不理想。
不同基质对牡丹碳运输的影响:在牡丹生长的早期阶段,基质 I 能提供更高的碳含量。在萌芽期,基质 I 中植株根和茎的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质。从萌芽期到花芽分化期,根中的碳含量减少,茎中的碳含量不变,说明碳从根运输到叶以支持叶片生长。花期时,茎中的碳含量显著下降,而根和叶中的碳含量稳定,表明碳从茎快速转移到花和果实发育部位。落叶期,根和茎中的碳含量回升,体现了植物对碳的回收利用。相比之下,基质 A 在萌芽期根中碳积累较少,花期时茎中碳含量下降不明显,碳分配不均影响植物生长和繁殖效率。基质 E 在花期碳分配效率低于基质 I,导致繁殖效率较低。
不同基质对牡丹氮分布的影响:基质 I 中牡丹根的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其根中的氮含量始终较高,表明基质 I 能有效支持牡丹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从萌芽期到花芽分化期,基质 I 中根的氮含量增加,茎的氮含量减少,氮从根运输到叶。而基质 E 和 A 在此期间根的氮吸收减少,基质 E 茎中的氮含量下降不明显,基质 A 茎中的氮含量甚至增加,导致叶片发育不良。从花芽分化期到花期,基质 I 增强了植物对氮的吸收,氮从茎运输到叶支持光合作用和生殖生长,而基质 E 中大部分氮留在茎中,叶片氮含量低,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受限。基质 A 的氮运输模式与基质 I 相似,但叶片表现不如基质 I。从花期到落叶期,基质 I 根的氮吸收下降,茎的氮含量不变;基质 E 茎的氮含量增加,存在氮的重新分配和回收;基质 A 茎的氮含量继续下降,可能是氮重新分配效率较低。
研究结论与意义
研究表明,所选的农林废弃物混合基质在理化性质上满足理想基质的要求,不同配方对牡丹的生长特征、光合特性以及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基质 I(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 = 3:1:1:1)综合得分最高,在促进牡丹生长、光合作用以及碳氮运输方面表现出色。作为新型农林废弃物基质,基质 I 具有生态效益,既能减轻泥炭使用压力,又能减少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为牡丹栽培中优质基质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结合适当的施肥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这些基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