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母亲接触到 RhD阳性胎儿血液后,可能会产生抗 D 抗体,这极易引发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严重时甚至危及胎儿生命。在不同种族和地区,RhD阴性个体的比例差异较大,像在西方国家,这一比例相对较高,而在日本等东亚国家则较低。
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孕妇的医疗记录来获取数据。这些记录包含了孕妇的基本信息、抗 D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情况、间接 Coombs 试验(检测母体血液中是否存在抗 D 抗体的试验)的结果、围产期结局以及新生儿的相关情况等。在数据分析时,根据数据的分布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如 Student’s t 检验、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χ2检验或 Fisher 精确检验等,以此来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虽然日本目前对 RhD阴性妊娠的管理总体有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准确的情况。由于日本人群中胎儿更易为 RhD阳性,孕妇发生抗 D 致敏的风险较高,因此合适的管理至关重要。虽然胎儿 RhD产前诊断在日本人群中的实用性可能低于白种人,但仍能使部分孕妇受益,避免不必要的抗 D 免疫球蛋白注射。不过,在日本实施产前诊断的成本效益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 RhD阴性患者数量相对较少、研究为回顾性、部分数据缺失以及对孕妇及其配偶的种族和籍贯调查不全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