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研究:探寻优化治疗策略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Distribution of ganciclovir in the porcin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2日 来源: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4.1

编辑推荐:

  本文通过猪模型研究更昔洛韦(GCV)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浓度分布,为 CMV 和 HHV-6b 脑炎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背景

更昔洛韦(Ganciclovir)作为一种病毒 DNA 聚合酶抑制剂,常用于治疗由巨细胞病毒(CMV)和人类疱疹病毒 6b(HHV-6b)引发的脑炎及其他严重感染,高危人群包括新生儿、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然而,其在 CMV 或 HHV-6b 脑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幸存者常遗留严重神经后遗症。而且,更昔洛韦在患者间药代动力学(PK)差异大,还伴有骨髓和肾毒性风险。
当前 CMV 感染治疗指南推荐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初始剂量为 5mg/kg,每 12 小时一次,持续 14 - 21 天;HIV 患者后续需维持剂量 5mg/kg,每 24 小时一次,直至 CD4+计数恢复至 > 100 cells/mm3并维持 3 - 6 个月。CMV 对更昔洛韦的抗病毒敏感性可通过体外空斑减少试验确定,常用 50% 抑制浓度(IC50)或 90% 抑制浓度(IC90)表示。但更昔洛韦对人类造血祖细胞的 IC50较低,抗病毒治疗时存在骨髓抑制风险。
以往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更昔洛韦 PK 研究多依赖脑脊液(CSF)单次测量或脑组织匀浆采样,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而脑细胞外液(ECF)的连续采样可能更能代表细胞内药物浓度。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猪模型,利用微透析技术在 24 小时内测定并比较更昔洛韦在脑 ECF、血浆和 CSF 中的浓度。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进行,经丹麦动物实验监察局伦理批准。选用 6 只 4 月龄、体重 31 - 37kg 的丹麦长白母猪,均接受两次 5mg/kg 体重调整的更昔洛韦静脉推注,分别在 0 小时和 12 小时给药,模拟当前临床用药方案。
采用微透析技术在 5 个部位(CSF 的侧脑室、枕大池、腰椎部位以及脑 ECF 的皮质和皮质下部位)连续 24 小时测定药物浓度,同时测量血浆药物浓度作为参考。微透析时,将带有半透膜的探针插入目标组织,以 0.9% NaCl 作为灌注液,以 1μL/min 的恒定流速灌注,防止膜两侧达到平衡,收集透析液。通过体内校准确定相对回收率(RR),进而计算实际组织浓度。
实验过程中,动物经肌肉注射咪达唑仑和氯胺酮麻醉后插管机械通气,插入多条导管用于采血、给药和监测生理指标,维持体温在 36.5°C - 39°C,血液 pH 在 7.45 - 7.59。通过前颅骨切除术和后切口分别插入微透析导管至相应部位,插入前需抽取 CSF 以确认导管位置正确。
在给药前,等待 40 分钟使组织达到平衡。给药后按不同时间间隔采集样本,静脉血样在每个间隔中点采集。实验结束后对微透析导管进行体内反向透析校准。样本采集后,血浆样本经离心处理,透析液和血浆等分试样在干冰保存后置于 - 80°C 储存待分析。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未结合更昔洛韦浓度,检测下限为 0.01μg/mL,对分析模型的灵敏度、线性、准确性和精密度进行验证,相关系数(R2)>0.99,变异系数 < 5%。
本研究依据文献确定 IC50为 1.6μg/mL,IC90为 8.3μg/mL。由于缺乏更昔洛韦治疗 CMV 的标准化 PK/PD 模型,评估药物浓度大于 IC50和 IC90的时间(t > IC50、t > IC90)以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数据统计分析时,因样本量小,以中位数和范围表示更昔洛韦浓度。进行非房室分析计算 PK 参数,包括最大浓度(Cmax)、AUC、半衰期(T1/2)、组织渗透比和蓄积比(Rac)。采用非参数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进行成对比较,并使用 Bonferroni 校正,缺失数据通过插值处理,相关分析在 Stata 18 和 GraphPad Prism 10 软件中完成。

研究结果

微透析过程中,排除异常值后更昔洛韦平均 RR 为 29%,用于计算绝对浓度。部分样本因导管故障和动物死亡无法获取数据,影响了脑室部分参数计算。
浓度时间曲线和 PK 参数显示,腰段 CSF 的 Cmax和 AUC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但各部位均未达到完全组织渗透。脑室、枕大池 CSF 以及脑 ECF 部位的 Rac>1,提示有药物蓄积。
不同部位 Cmax、AUC 和渗透比存在差异。腰段 CSF 的 Cmax高于皮质、皮质下和脑室部位;第一剂时,脑室 Cmax低于枕大池、皮质和皮质下部位,皮质下 Cmax高于皮质 ECF 和枕大池 CSF;第二剂时,枕大池 Cmax高于皮质 ECF。第一剂时,腰段 AUC 高于其他多个部位,脑室 AUC 低于枕大池和皮质部位;第二剂时,脑室 AUC 低于皮质和皮质下部位。第一剂时,腰段渗透比高于多个部位,枕大池渗透比高于部分部位;第二剂时,皮质下渗透比高于皮质和脑室部位。
比较两剂的 PK 参数,枕大池、皮质和脑室部位第二剂 Cmax显著升高,脑室、皮质和皮质下部位第二剂 AUC 更高,脑室和皮质下部位第二剂渗透比更高。
在 PK/PD 目标方面,所有部位药物浓度均能达到 > IC50,从第一剂到第二剂,脑室 CSF、枕大池 CSF、皮质 ECF 和皮质下 ECF 的 t > IC50有增加趋势,但腰段 CSF 未增加,且两剂间 t > IC50无显著差异。而浓度 > IC90仅在血浆和腰段 CSF 中出现。

讨论

本研究是首次在体内通过 CNS 微透析连续测量更昔洛韦在 CSF、脑 ECF 和血浆中的浓度。与以往动物和人体研究相比,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动物脑组织匀浆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单位不同,且可能因组织内血管影响高估药物浓度;人体微透析研究采样时血脑屏障(BBB)可能受损,且以往人体研究多未在稳态下进行。
腰段 CSF 中更昔洛韦浓度高可能与 CSF 的产生和流动有关,但猪脊髓 CSF 的流动特性对药物 PK 的影响尚不明确。同时,本研究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与临床静脉滴注不同,且脑炎患者 BBB 可能炎症性改变影响药物渗透,这些都提示需要更多人体 PK 研究。
研究中 Rac>1 以及第二剂 AUC 和 t > IC50增加表明更昔洛韦在 ECF 和 CSF 有蓄积,但与其他人体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样本量和采样方式有关。由于缺乏有效 PD/PK 模型,难以确定 > IC50或 IC90的临床疗效。提高首剂剂量可能快速达到有效浓度,降低耐药风险,但目前缺乏 > IC90优于 > IC50的证据,且需考虑副作用。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采用连续测量,能全面反映 CNS 药物暴露情况,且 ECF 测量更接近药物作用位点。然而,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选择 IC50上限可能低估疗效,动物剂量转换可能不准确,猪和人存在生理差异影响结果外推,部分数据缺失等。未来可通过建立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等方法改进。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猪模型比较了更昔洛韦在 CNS 的 CSF 和 ECF 中的浓度和分布,发现各部位分布不均,ECF 有蓄积模式,提示长期治疗可能达到治疗水平。提高负荷剂量可能有助于更快达到治疗水平,改善 CMV 和 HHV-6b 脑炎患者临床结局,但这些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