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这一听起来就令人揪心的病症,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痛苦,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想象一下,曾经行动自如的人,因为脊髓损伤而无法正常行走、活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目前,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可塑性对恢复的影响,科学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虽然活动依赖训练被认为能促进适应性神经可塑性,但对于其最佳康复时机,大家却各执一词。而且,肢体废用对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机制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和日本国立残疾人康复中心(National Rehabilitation Center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对大鼠进行胸段脊髓挫伤,并设置不同的废用时间来模拟临床情况;二是行为学测试,包括 BBB 开放场运动评分、三维步态分析和游泳测试,用于评估大鼠的运动功能;三是电生理测试,如 H 反射测试和肢体间反射测试,以检测脊髓反射的兴奋性;四是生物化学分析,通过亚细胞分级、蛋白质测定和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突触中神经递质受体的水平;五是共聚焦分析,利用高分辨率的机器人共聚焦显微镜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成像和分析;六是机器学习分析,运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NLPCA)等方法对多维度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