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健康版图中,艾滋病(HIV/AIDS)始终是一块沉重的 “心病”。自它出现以来,如同阴影般笼罩着人类社会。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诞生让艾滋病从 “绝症” 逐渐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疾病,为 HIV 感染者(PLWH)带来了新的希望,延长了他们的生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HIV 感染者的生活就此一帆风顺,一系列健康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在众多难题中,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SOD)尤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HIV 相关耻辱感普遍存在,社区、职场、医疗机构等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的 “身影”。从内心深处的自我贬低,到外界的歧视眼光,这种耻辱感如同一把枷锁,束缚着 HIV 感染者的生活。据统计,约 63.8% - 79.1% 的 HIV 感染者都曾遭受过相关耻辱感的困扰。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增加 HIV 传播风险,更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而抑郁症状在 HIV 感染者群体中也极为常见。近一半的 HIV 感染者在患病过程中至少出现过一种精神症状,其中抑郁的比例高达 31% 左右。抑郁不仅会降低患者的 CD4细胞计数,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治疗失败的风险,使患者死亡率翻倍。更糟糕的是,耻辱感和抑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 HIV 感染者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面临自杀的高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能够缓解 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的因素至关重要。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作为可能的 “解药”,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越南这样注重社区和家庭的国家,这些支持对于 HIV 感染者应对耻辱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起着关键作用。但此前,关于这些支持与 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不同类型支持的具体影响也有待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医药大学(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at Ho Chi Minh City)和茶荣大学(Tra Vinh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胡志明市 4 个区的 4 家门诊诊所,对接受治疗的 HIV 感染者进行了调查。样本选取采用系统抽样技术,最终共有 777 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研究。研究过程严格遵循相关伦理标准,获得了胡志明市医药大学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了所有参与者的知情同意。
在测量指标上,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量表。通过医学结局研究社会支持调查(MOS - SSS)评估社会支持,该量表包含 19 个项目,从有形支持、情感 - 信息支持、社会网络支持和情感支持 4 个方面进行考察;采用家庭支持量表(FSS)衡量家庭支持;运用 HIV 耻辱感量表(HSS)测量 HIV 相关耻辱感;利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 - D)识别抑郁症状。之后,研究人员运用经典描述性统计、相关性系数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 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类型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与所有类型的 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情感支持和积极的社会互动与总体抑郁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 - 0.56 和 - 0.5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支持对 HIV 相关耻辱感和抑郁症状的影响程度相近,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大于对 HIV 相关耻辱感的影响。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明确了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对 HIV 感染者的积极作用,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于研究结果,可以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例如,开展社区支持项目,为 HIV 感染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对家庭的依赖;在社区、医疗机构和职场实施反歧视法规,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活动,消除社会对 HIV 感染者的偏见,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加强同伴支持项目,让 HIV 感染者相互鼓励、分享经验,增强应对困难的信心。同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横断面研究设计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未评估支持类型和时间的变化等,这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在 HIV 感染者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艾滋病防治之路依然漫长,但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能为 HIV 感染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重拾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