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Onkologie》:Bispezifische Antik?rper in der Therapie h?matologischer Neoplasien und solider Tumoren
编辑推荐:
为探究双特异性抗体(BsAb)治疗肿瘤的机制及效果,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其疗效可观但面临挑战。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程中,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就像是拿着 “钝器” 在与狡猾的癌细胞战斗,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常常 “误伤” 正常细胞,带来诸多副作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免疫疗法崭露头角,就如同为医生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 “武器”,其中双特异性抗体(BsAb)更是备受瞩目。然而,在 BsAb 的应用之路上,却布满了荆棘。目前,人们对其耐药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新出现的副作用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且 BsAb 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的最佳使用顺序也尚未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附属医院(Universit?tsklinikum Würzburg)临床血液学和肿瘤学内科 II 的研究人员 Xiang Zhou、Johannes M. Waldschmidt、Hermann Einsele 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成果发表在《Die Onkologie》上,这一研究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临床研究和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技术方法。他们收集了众多癌症患者的样本,开展多中心、多阶段的临床试验,获取了大量临床数据;同时,运用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深入探究患者体内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变化,为揭示 BsAb 治疗肿瘤的机制提供了有力依据。
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
双特异性抗体(BsAb)与只能结合一种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不同,它可以同时靶向两种不同抗原。其中,双靶向 BsAb 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的两种不同抗原,进而阻断两个免疫检查点(ICP)和(或)两条信号通路;而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TCE)则致力于将内源性 T 细胞与肿瘤细胞连接起来。它们通过形成免疫突触,激活 T 细胞,使其释放细胞毒性细胞因子,从而精准地消灭肿瘤细胞。而且,BsAb 还有助于预防适应性耐药,这就好比给肿瘤细胞的耐药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
临床数据
- 血液肿瘤
- 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linatumomab 作为首个获批用于治疗复发 / 难治性(R/R)B-ALL 的 CD3×CD19 BsAb,表现十分亮眼。在一项 III 期研究中,它使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DOR)显著延长,完全缓解率(CR)大幅提高。基于这些数据,Blinatumomab 获批用于治疗 R/R-B-ALL 以及微小残留病(MRD)阳性的 B-ALL。
-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CD20 是 B-NHL 治疗中常用的靶点。Glofitamab 和 Epcoritamab 等 CD20×CD3 TCE 已获批用于治疗经过至少 2 线治疗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此外,Mosunetuzumab 在治疗 R/R 滤泡性淋巴瘤(FL)时,CR 率高达 60%,也因此获批用于 FL 的三线治疗。
- 多发性骨髓瘤(MM):针对 MM 的 BsAb 治疗主要以浆细胞标志物为靶点。如 Teclistamab 治疗经 3 线及以上治疗的 MM 患者,总缓解率(ORR)达 63.0%,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11.4 个月;Elranatamab 的 ORR 为 63.6%,中位 PFS 为 11.8 个月;Talquetamab 的 ORR 更是高达 74.0% 。
- 实体瘤
- 葡萄膜黑色素瘤:Tebentafusp 是一种针对 CD3 和糖蛋白 100(gp100)的单克隆 T 细胞受体(mTCR),在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时,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使患者的总生存期(OS)得到显著延长,因此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批准。
- 小细胞肺癌(SCLC):Tarlatamab 作为 CD3×DLL3 BsAb,在治疗经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 SCLC 患者时,ORR 为 40.0%,OS 为 14.3 个月,已获得 FDA 的加速批准。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Amivantamab 靶向 EGFRex20ins和 MET,在治疗 EGFRExon20ins阳性的 NSCLC 患者时,ORR 为 40.0%,OS 为 22.8 个月,获得了 FDA 的加速批准和 EMA 的有条件上市许可。
- 宫颈癌:Cadonilimab 是一种 PD-1×CTLA4 双特异性抗体,在治疗复发 / 转移性宫颈癌时,ORR 为 33.0%,OS 为 17.5 个月。而且,在一线化疗中加入 Cadonilimab,可显著改善患者的 PFS 和 OS,目前已在中国获批用于复发 / 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治疗。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毒性
-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RS 是由于免疫细胞被过度、快速激活,导致循环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IL-6)、干扰素 -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过度分泌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缺氧、低血压以及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和心力衰竭等器官损伤。不过,高级别 CRS(≥3 级)在 BsAb 治疗中较为罕见(<5%) 。
-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ICANS 是 BsAb 治疗中一种严重的神经毒性反应。虽然它常与 CRS 同时出现,但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症状和病理生理学的独立病症。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包括警觉性下降、谵妄、失语、幻觉和癫痫发作倾向等 。
- 感染:BsAb 治疗可能会引发机会性感染,尤其是在血液肿瘤患者中。感染类型多种多样,如呼吸道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较为常见,真菌感染(如曲霉菌感染)和罕见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也时有发生 。
耐药机制
- 抗原表达缺失:肿瘤细胞失去目标抗原的表达是导致对 BsAb 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高达 25% 接受 Blinatumomab 治疗后病情进展的 B-ALL 患者会出现 CD19 缺失;部分接受 Glofitamab 治疗的侵袭性 R/R-B-NHL 患者在复发时,CD20 缺失的发生率高达 59% 。
- 内源性 T 细胞特性:患者内源性 T 细胞的一些特性也与对 BsAb 的耐药性相关。比如,MM 患者中,较低的 CD4/CD8 比率、较少的幼稚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频率、较多的免疫抑制调节性 T 细胞(Tregs)以及表达 PD-1、CTLA4 等的耗竭 T 细胞,都与对 Teclistamab 或 Talquetamab 的耐药有关 。
- 肿瘤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肿瘤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也可能导致对 BsAb 的耐药。在 MM 中,CLEC9A 阳性树突状细胞(CLEC9A+-DC)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肿瘤浸润 T 细胞缺乏,从而使患者对 TCE 的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
综上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众多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疗效,且副作用相对可控。目前,已有多种 BsAb 获批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和部分实体瘤。然而,其在更多实体瘤治疗领域的发展仍面临挑战。随着对耐药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有望进一步优化 BsAb 的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 BsAb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最佳联合方案,以及如何更好地克服耐药问题,让这一精准的 “抗癌武器” 发挥出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