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Printing in Medicine 3,2》:Microsoft HoloLens 2 vs. tablet-based augmented reality and 3D printing for fronto-orbital reconstruction of craniosynostosis: a case study
【字体:
大中小
】
时间:2025年03月22日来源:3D Printing in Medicine 3,2 3.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3D 打印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逐渐走进医学领域,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新希望。来自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开展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3D Printing in Medicine 3,2》上。
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利用这些技术的方案,旨在引导重塑后的骨块精准复位。具体来说,这三种方法分别是基于平板电脑的 AR 引导、基于微软 HoloLens 2 的 AR 引导以及 3D 打印间隔物引导。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先为一名 14 个月大的三角头畸形患儿进行了术前 CT 扫描,利用 3D Slicer 软件构建了患儿颅骨的 3D 虚拟模型,并结合标准颅骨形状模型制定了虚拟手术计划(Virtual Surgical Plan,VSP)。之后,他们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了患者特异性的手术导板和模板,用于颅骨截骨和骨重塑。
为评估这三种引导方法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在模拟环境中使用 3D 打印的患者特异性模型进行实验,让 5 名参与者(包括 4 名研究人员和手术医生)分别用三种方法将模拟的额骨和眶上缘(Supraorbital bar,SO bar)骨块放置到颅骨模型上。在实际手术中,研究人员也应用了这三种方法,不过由于时间限制,仅对 SO bar 骨块进行了多次放置测试。每次放置后,研究人员使用结构光扫描仪记录骨块相对于患者头部的位置,并通过 3D Slicer 软件将扫描数据与 VSP 进行配准,计算骨块的定位误差。
研究结果令人惊喜。三种引导方法在骨块放置上都展现出了较高的准确性,所有情况下平均放置误差均低于 1mm。从具体数据来看,在手术场景中,基于平板电脑的 AR 引导下,SO bar 骨块的平均平移误差为 0.6±0.6mm,平均旋转误差为 0.8±0.5°,平均放置误差为 0.5±0.3mm;微软 HoloLens 2 的 AR 引导下,相应误差分别为 0.8±0.3mm、0.8±0.4°、0.6±0.3mm;3D 打印间隔物引导下,误差为 0.2±0.1mm、1.1±0.7°、0.3±0.4mm。在模拟场景中,结果也与之类似。
深入分析每种引导方法,3D 打印间隔物使用起来快速又直观,就像拼拼图一样简单,在数字技术不可用的情况下非常实用。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只能用于引导 SO bar 骨块定位,无法为额骨提供类似的引导。而两种 AR 引导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清晰展示骨块应处的精确 3D 位置,虽然设置过程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还需额外硬件支持,但在复杂病例中优势明显。在对比平板电脑和微软 HoloLens 2 时发现,平板电脑手持使用不太方便,但共享视图便于手术团队协作决策,且虚拟模型显示更清晰;微软 HoloLens 2 则更便于医生操作,两名医生可同时从不同角度使用它来对齐同一骨块,保证骨块稳定性。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此次研究为颅缝早闭手术的技术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增加 AR 标记数量或改进 AR 系统工作体积,以提高引导精度;也可考虑将不同引导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势。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颅缝早闭手术将越来越精准、安全,为更多患儿带来健康和希望。
研究人员在开展此项研究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 3D 打印技术,用于制作患者特异性的手术导板、模板、AR 引导装置和参考标记;其次是增强现实技术,开发了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微软 HoloLens 2 的 AR 应用程序,实现虚拟信息与手术场景的实时融合;最后,利用结构光扫描技术记录手术中骨块的位置,并通过 3D Slicer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估骨块定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