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POI)是一种更年期提前至 40 岁之前的病症,全球患病率为 3.7%。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生理途径,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 X 染色体缺陷。POI 患者存在免疫细胞功能障碍,例如经典单核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且呈现耗竭表型;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减少,相关基因表达改变;B 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增加,自身抗体产生增强;调节性 T 细胞(Treg)减少,CD4/CD8 比值升高。此外,POI 患者常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糖尿病等,这表明更年期与自身免疫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过,晚绝经(55 岁之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尚待研究,其究竟是保护因素还是风险因素仍不明确。
更年期激素变化与自身免疫的发展
性激素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它们对生殖和免疫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雌激素在免疫调节中研究较为深入,其主要形式雌酮和 17β - 雌二醇可进一步代谢为下游羟基化雌激素代谢物,这些代谢物能调节免疫细胞反应并诱导细胞因子产生。雌激素通过与三种受体(ERα、ERβ 和 G 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影响免疫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其作用具有双相性,低剂量时促进炎症,高剂量时抑制炎症。
在适应性免疫方面,雌激素影响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发育与功能。高雌激素水平会抑制胸腺 T 细胞祖细胞增殖,影响 T 细胞分化,促进 Th2 反应和 Treg 比例增加。同时,雌激素会损害 B 细胞分化,促进自身反应性 B 细胞存活,调节 B 细胞的类别转换重组,增加自身免疫疾病和 B 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免疫细胞呈现促炎表型,免疫衰老加剧。手术绝经导致雌激素突然缺乏,会使女性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向促炎免疫细胞极化,这与老年人群的现象相似。此外,绝经后女性外周血白细胞组成发生变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Th1 极化增强,NK 细胞细胞毒性活性增加,Th17 细胞与 CD4+CD25+Foxp3+调节性 T 细胞的比例升高,B 细胞活性和抗体释放减少。
更年期对风湿性疾病发病的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RA):RA 常于绝经前后被诊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75 岁后男女发病比例反转。雌激素水平下降会打破免疫平衡,使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携带 HLA - DRB1 “共享表位” 等基因)的女性更易发病。绝经后,特定 CD4+T 淋巴细胞亚群(如 Th17 细胞)增加,Th17/Treg 失衡,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自身反应性 B 细胞,促进 RA 发病。此外,雌激素影响自身抗体糖基化,绝经后 RA 自身抗体 Fc 糖基化减少,促炎活性增强。同时,雌激素在局部炎症中也起作用,其外周转化可促进炎症和自身免疫。晚绝经与较低的 RA 发病风险相关,而早绝经可能诱发 RA 并加重症状。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在绝经年龄发病率达到峰值。雌激素可保护外分泌腺腺泡细胞免受萎缩和凋亡,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腺泡细胞凋亡增加,免疫细胞促炎极化,导致外分泌腺自身抗原呈递异常,激活 T 细胞和 B 细胞,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在小鼠模型中,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泪腺淋巴细胞浸润、凋亡和自身抗体产生,出现类似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更年期对风湿性疾病进程的影响及激素替代疗法的作用
炎症性关节炎:早绝经与血清阳性 RA 相关,会导致疾病活动度更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在已患 RA 的女性中,绝经会对疾病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激素替代疗法在 RA 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口服避孕药有一定保护作用,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可降低 ACPA 阳性 RA 的发病风险,但对已患 RA 的患者疾病发作无明显影响。
X 染色体:X 染色体异常与 POI 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女性细胞中存在 X 染色体失活现象,但部分基因可逃逸失活,这些基因参与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过程。异常的 X 染色体失活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被发现,XIST 核糖核蛋白(RNP)可能是女性特有的抗原结构,其释放可能导致免疫致敏和自身抗体产生。此外,非典型 B 细胞的积累与 Xist RNP 表达有关,这些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表明 X 染色体在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