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健康与医学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系的研究人员 John F. Mulvey、Emily L. Meyer 等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整合多种组学技术,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心脏疾病中的重塑过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上,为理解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望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的革新。
蛋白质组学研究面临更大技术挑战,样本中蛋白质无法像 mRNA 那样通过类似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且蛋白质表达的动态范围更广。质谱(MS)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能对蛋白质进行无偏且系统的鉴定和定量。研究人员利用基于 MS 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人类心脏活检样本,区分不同心肌病的蛋白质组特征,追踪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还能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为理解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比如发现 DNA 损伤过程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关,炎症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障碍的电重构中起作用等。此外,蛋白质组学在寻找生物标志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外周血中的蛋白质,结合现有知识提高对心脏疾病的特异性,有助于发现预测疾病诊断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大规模生物样本库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空间蛋白质组学是新兴领域,能在组织切片中定量测量蛋白质分布。它可以通过激光显微切割结合 MS 的方法实现,也有基于传统成像的方法,如利用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并结合多种定量方法。还有将多重成像与质谱相结合的 “深度视觉蛋白质组学(DVP)” 技术,虽目前未在心脏领域应用,但已在其他领域取得成果,有望为心脏研究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