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ection and Immunity》:Structural basis of aggregative adherence fimbriae II interactions with sialic acid, mucin, and human intestinal cells
编辑推荐: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肠聚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的黏附机制,揭示了AafA蛋白的结构特征如何决定其与黏蛋白、唾液酸及人肠细胞的结合,为理解EAEC致病性提供了关键线索。
肠聚黏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
腹泻病原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与儿童
生长迟缓密切相关。EAEC的黏附特性主要由聚集黏附菌毛(Aggregative Adherence Fimbriae,AAFs)介导,然而其在人体胃肠道黏膜中的具体
黏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
AafA蛋白(AAFs的主要亚单位)的单氨基酸突变体,深入探究了AafA蛋白的结构特征如何影响其与
黏蛋白、
唾液酸以及
人肠细胞的相互作用。
研究背景部分指出,EAEC是美国腹泻的常见原因,也是旅行者腹泻的第二大原因,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多数儿童在两岁前至少会感染一次。EAEC感染与儿童生长迟缓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1.49亿儿童遭受生长迟缓的困扰,这会导致终身的生长、认知能力和社会经济潜力的缺陷。EAEC的致病机制与其黏附特性密切相关,而AAFs是其黏附的关键结构,由转录激活因子AggR控制表达。EAEC菌株表达五种相关的AAFs变体(AAF/I-V),其中AAF/II由EAEC菌株042产生,且与人类志愿者的腹泻密切相关。
研究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所用的细菌菌株、培养条件、Western blot分析、生物膜形成定量分析、体外结合实验、对Caco-2细胞的黏附实验以及对人肠类器官的黏附实验等。研究人员利用α2-3,6,8,9神经氨酸酶(NA)处理细胞或底物,以测试唾液酸在EAEC黏附中的作用,并通过AlphaFold 2协议构建了AafA二聚体模型,以预测其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AafA蛋白的某些氨基酸残基对于生物膜形成、与黏蛋白的结合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至关重要。特别是带正电荷的残基(如R30、R34、K56和K62)的突变显著降低了EAEC的黏附能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黏附于黏蛋白的过程受到唾液酸的影响,而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则不受唾液酸的影响。通过神经氨酸酶处理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唾液酸在EAEC黏附过程中的作用,并发现某些AafA突变体对唾液酸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尽管AAFs与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如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IV型胶原蛋白)的结合在许多AAFs类型中是保守的,但这些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AafA蛋白的特定残基和区域对黏蛋白以及两种人肠细胞系的结合贡献,揭示了AAFs在黏附过程中可能涉及不同的区域或特征。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个假设模型,即这些不同的AAFs-受体相互作用可能在EAEC定植人体胃肠道黏膜的过程中具有时空特异性。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剖析这些相互作用,以阐明AAFs在EAEC迁移通过黏液层和定植上皮表面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深入揭示了AafA蛋白的结构特征如何决定其与黏蛋白、唾液酸及人肠细胞的结合,还为理解EAEC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这些发现对于开发针对EAEC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