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1日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推荐:
研究成果以“National and provinci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in China, 1990–2021: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为题发表于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供稿:姜宜萱)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研究,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对我国各省在1990至2021年间,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人群疾病负担进行详细描述与深入分析。研究成果以“National and provinci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in China, 1990–2021: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为题发表于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细颗粒物(PM2.5)污染被列为导致全球伤残的首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全球死亡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根据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报告,全世界约有780万死亡可归因于PM2.5污染,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同时面临着室内、外PM2.5污染的双重挑战,两者均对居民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控制政策,尽管PM2.5污染有所改善,但在部分地区,PM2.5水平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公共健康仍然面临威胁。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差异明显,各省PM2.5暴露水平和相关疾病负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省级层面上开展更为精细的PM2.5所致疾病负担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各省面临的健康挑战,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为防治空气污染健康危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评估了我国PM2.5相关的健康负担,但大多数聚焦于室外PM2.5污染,且研究时间跨度较短,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目前,仍缺乏覆盖全国、更新及时且详细评估我国室内、外PM2.5污染相关疾病负担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GBD 2021的基本框架,评估了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人群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深入剖析其在1990到2021年的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关注的危险因素为PM2.5,包括室外PM2.5污染和固体燃料烹饪所产生的室内PM2.5污染。
研究发现,2021年我国约有230万例死亡可归因于总PM2.5污染,其中190万归因于室外PM2.5污染,40万归因于室内PM2.5污染,分别占总死亡的19.4%、15.9%和3.5%。总PM2.5、室外和室内PM2.5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125.1/100,000、102.3/100,000、22.8/100,000。在不同疾病中,PM2.5污染所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的是卒中,其次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和新生儿疾病。不同年龄组和性别间的疾病负担也存在一定差异。PM2.5相关疾病负担在5至14岁的人群中最低,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0.2/100,000与20.6/100,000,而在5岁以下儿童和7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较高。不同性别中,室外PM2.5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数在男性中略高(16.0%),而室内PM2.5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数则在女性中更高(4.2%)。我国不同省份的疾病负担差异明显(图1、图2)。整体来看,室外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较高,而室内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在西南地区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室外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天津最高(165.7/100,000),在香港最低(21.8/100,000);室内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在西藏自治区最高(177.4/100,000),在澳门(0.0/100,000)最低。
图1. 2021年我国各省份归因于总PM2.5(A, D)、室外PM2.5(B, E)、室内PM2.5(C, F)的人群死亡数与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图2. 2021年我国各省份归因于总PM2.5(A, D)、室外PM2.5(B, E)、室内PM2.5(C, F)的人群DALYs数与年龄标准化DALYs率
1990至2021年间,我国因PM2.5污染所致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图3),其中,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由367.6/100,000降至125.1/100,000。这一显著下降主要归因于室内PM2.5污染相关疾病负担的减轻。而室外PM2.5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前二十年持续上升,直至近十年才有所下降。从区域来看,各省份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过去三十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归因于总PM2.5及室内PM2.5污染的疾病负担呈持续下降趋势,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降幅尤为显著。具体而言,总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幅在福建最高(81.6%),在河北最低(46.0%);而室内PM2.5污染导致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幅在北京最高(99.7%),在西藏最低(73.1%)。对于室外PM2.5污染所致的疾病负担,大多数省份在2013年前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的拐点则出现在2005年前后,与此同时,香港和澳门自1990年以来始终保持下降态势。
图3. 1990-2021年我国归因于总PM2.5(A, D)、室外PM2.5(B, E)、室内PM2.5(C, F)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与年龄标准化DALYs率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空气质量在过去三十年间显著改善,但PM2.5污染,尤其是室外PM2.5污染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不容忽视。本研究深入剖析了1990至2021年间PM2.5相关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揭示了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差异。为应对这一健康挑战,作者团队呼吁我国亟需采取针对性政策,例如: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健康保护、加大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室外空气污染防控力度,以及在西南地区推广清洁烹饪能源等,这些措施对于降低我国PM2.5污染相关疾病负担至关重要。鉴于全球范围内,仍有不少国家的人口生活在超过世卫组织建议的PM2.5浓度之下,本研究的发现也可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提供重要借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於坛春助理研究员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姜宜萱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301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702701)、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2023SHZDZX02)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3M740649)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5)00024-5/fulltext
文章引用:
Tanchun Yu, Yixuan Jiang, Renjie Chen, Peng Yin, Huihuan Luo, Maigeng Zhou, Haidong Ka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in China, 1990–2021: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Volume 9, Issue 3, e174 - e185.
10x Genomics闁哄倹婢橀幖顪渋sium HD 鐎殿喒鍋撻柛姘煎灠瀹曠喓绱掗崱姘姃闁告帒妫滄ご鎼佹偝閸モ晜鐣遍柛蹇嬪姀濞村棜銇愰弴鐘电煁缂佸本妞藉Λ鍧楀礆閸℃ḿ鈧粙鏁嶉敓锟�
婵炲棎鍨肩换瀣▔鐎n厽绁癟wist闁靛棗锕g粭澶愬棘椤撶偛缍侀柛鏍ㄧ墱濞堟厤RISPR缂佹稒鐩埀顒€顦伴悧鍝ヤ沪閳ь剟濡寸€n剚鏆╅悗娑欏姃閸旓拷
濞戞挸顑堝ù鍥Υ婵犲嫮鐭庨柤宕囧仜閸炴挳鎽傜€n剚顏ら悹鎰╁妺缁ㄧ増鎷呭⿰鍐ㄧ€婚柡瀣姈閺岀喎鈻旈弴鐘虫毄閻庢稒鍔掗崝鐔煎Υ閿燂拷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