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工艺制备了 c-Si IBC 太阳能电池,包括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选择性掺杂、沉积钝化层和抗反射层等。其次,对制备的 Cu 丝进行了全面的表征,运用 X 射线衍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深入分析其结构和形貌。最后,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各类电化学测量,如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计时电流法等,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
对于低电位糠醛在 Cu 上的氧化反应,研究人员制备的金属 Cu 丝对糠醛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其起始电位为0.0V vs. RHE,在0.5V vs. RHE 左右出现明显的氧化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证实了糠醛在 Cu 丝上被电氧化为糠酸,且反应过程中碳平衡良好,糠酸和H2?的法拉第效率在预期工作电位附近高达 95 - 100%。不过,反应过程中 Cu 丝会出现部分氧化和 Cu 浸出的现象,导致催化活性略有下降。
最终,研究人员构建的 PEC 双H2?生产系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 AM 1.5 G 光照下,该系统的光电流密度达到37.8mAcm?2 ,能够在无额外偏压的情况下高效产氢。系统的法拉第效率接近 200%,1-sun 产氢速率达到1.40mmolh?1cm?2 ,是美国能源部目标的四倍多,也远超之前报道的无偏压 PEC 制氢系统的产氢速率。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实现了用低电位糠醛氧化替代水氧化,使晶体硅光电极在无偏压下实现高效制氢,1-sun 产氢速率达到1.40mmolh?1cm?2 ,为 PEC 制氢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尽管 Cu 催化剂在稳定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有望通过改进催化剂等方式解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实现太阳能到氢能的高效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推动了 PEC 制氢技术向商业化迈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