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Artificial blue light exposure induces anxiety-like behaviour, alters recognition memory and modifies hippocampal morphology in adolescent rats
【字体:
大中小
】
时间:2025年03月20日来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在现代数字时代,电子设备无处不在,其屏幕多由 LED 制成,会发出大量人工蓝光。蓝光不仅存在于电子设备中,太阳光线里也有。人体可利用太阳光中的蓝光区分昼夜,调节睡眠 - 觉醒周期(circadian rhythm)。但来自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的人工蓝光,尤其是夜间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光下,对人体的影响尚未被深入研究。有研究表明,夜间暴露于人工光(ALAN)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癌症、肥胖、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等。而且,蓝光还可能影响情绪和其他大脑功能,对大脑形态也有潜在影响。因此,探究人工蓝光对心理健康和情绪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来自 Ras Al Khaimah College of Medical Sciences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评估了慢性暴露于人工蓝光对青少年大鼠情绪、运动、物体识别记忆和海马体细胞结构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上。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
行为学测试:通过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 Test,EPM)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NORT)评估大鼠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