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小麻烦”,频繁地困扰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八百万次因 UTI 而产生的医疗就诊。目前,微生物实验室用于处理 UTI 样本的诊断流程繁琐又耗时,需要在琼脂平板上涂抹尿液、培养 18 小时、进行菌落计数、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微生物,还要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整个流程往往需要 24 - 48 小时。这样漫长的等待,使得临床医生常常在实验室结果出来之前就不得不开具抗生素处方。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临床检测中高达 70% 疑似 UTI 的病例最终被证实为培养阴性,这种经验性的抗菌药物处方不仅导致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还可能加速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诊断 UTI 的工具迫在眉睫。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阿尔伯塔高级诊断中心(Alberta Centre for Advanced Diagnostics)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 Carly C. Y. Chan、Daniel B. Gregson、Spencer D. Wildman 等,开展了一项针对 UTI 的代谢组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 UTI 的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alysis),对患者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同时,利用靶向质谱(targeted mass spectrometry)技术,对特定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此外,通过微生物培养实验,验证了代谢物的来源。在样本队列方面,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门诊、住院和疗养院有症状患者的尿液样本,这些样本涵盖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确保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临床队列验证:在两个临床队列中,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代谢组学方法在 UTI 诊断中的可行性。第一个队列中,使用靶向诊断工作流程对 587 份尿液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再次证实尿液胍丁胺水平能够准确预测肠杆菌科感染。第二个队列中,开发了 “稀释进样” 的样本制备工作流程和 3.2 分钟的 LC-MS 靶向检测方法,对 1042 份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尿液胍丁胺浓度超过 174nM 对肠杆菌科感染的预测准确性较高,N6- 甲基腺嘌呤水平也对 UTI 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研究结论表明,代谢组学方法能够通过检测未培养尿液中的代谢物水平,准确再现传统尿液培养的结果,为 UTI 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胍丁胺作为肠杆菌科感染的诊断标志物表现出色,有望应用于临床。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生物标志物只能检测菌尿,无法确定是否感染;不能进行病原体的物种鉴定和药敏测试;对某些病原体存在检测盲点。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 UTI 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开发更精准、快速的 UTI 诊断工具奠定了基础,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 UTI,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传播。